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诸光禄还于越
作者: 李攀龙 〔明代〕
几年东省月,坐忆故园游。
忽有缄书至,兰亭褉事脩。
芙蓉天镜晓,风雨石帆秋。
到夜应逢雪,门多乘兴舟。
白话文翻译:
几年来在东省度过的月亮,我坐在这里回忆故乡的游玩。
忽然收到一封信,提到兰亭的聚会事宜。
芙蓉花映照在天镜般的晨曦中,秋天的风雨中帆船轻摇。
到夜晚应该会遇到雪,门前有很多人乘兴而来划船。
注释:
- 东省月:指在东部省份度过的月亮,表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 缄书:封闭的信件,古人常用缄来表示信件的珍贵与私密。
- 兰亭:指兰亭,古代著名的聚会地点,《兰亭集序》由王羲之所作,是文人雅集的象征。
- 芙蓉:荷花,常用来象征美丽与纯洁。
- 天镜:比喻清澈的水面,反射出天空的景象。
- 石帆:指石头上的帆船,描绘出秋季的风雨景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攀龙是明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抒发个人情感。李攀龙的作品深受 contemporaries的喜爱,展现了他对山水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李攀龙在东省期间,正值思乡之情浓烈之时。通过对故乡的怀念和对兰亭聚会的向往,诗人表达了对友人、故乡以及自然的深切思念。
诗歌鉴赏:
整首诗以“月”作为开篇,带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情思念。这种思乡情怀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古代文人普遍的情感体验。诗中提到的“兰亭”更是加强了这种情感的厚度,兰亭作为文人雅集之地,使得诗人对文化、友谊的渴望与向往在字里行间显露无遗。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韵味。“芙蓉天镜晓,风雨石帆秋”两句,前半句以芙蓉花与晨曦的结合,营造出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后半句则将季节的变化与自然的力量结合,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与热爱。这种对比增强了诗的层次感,使得思乡与自然景色交融为一体。
最后两句“到夜应逢雪,门多乘兴舟”,则透露出一种希望和期待,夜晚的雪景与乘舟的欢乐形成鲜明的对照,充满了诗人的乐观情绪,给人以美好的遐想。整首诗在写景中抒情,在抒情中寄情,情景交融,意象丰富,展现了李攀龙精湛的诗歌艺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几年东省月:表现时间的流逝与对故乡的思念。
- 坐忆故园游:强调静坐思念,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 忽有缄书至:意外的信件带来新的信息,激起情感波动。
- 兰亭褉事脩:提到兰亭的聚会,表达对文化活动的向往。
- 芙蓉天镜晓:形象地描绘出清晨的美丽景象。
- 风雨石帆秋:展现秋天的风雨,暗示人生的艰难与变化。
- 到夜应逢雪:期待夜晚的雪景,象征着纯洁与美好。
- 门多乘兴舟:描绘出人们欢快出游的场景,寓意着对生活的热爱。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芙蓉天镜”,将荷花与晨曦相结合,生动形象。
- 对仗:如“风雨石帆秋”,展现了对称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故乡的怀念、对友人的期盼以及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际关系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象征思念与时光的流逝。
- 兰亭:象征文人雅集与文化交流。
- 芙蓉:象征美丽与纯洁。
- 风雨:象征生活的挑战与变化。
- 雪:象征纯洁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兰亭”指的是什么地方?
- A. 一座山
- B. 一条河
- C. 文人聚会的场所
- D. 一座庙宇
-
“到夜应逢雪”中提到的“雪”象征着什么?
- A. 寒冷
- B. 纯洁与美好
- C. 悲伤
- D. 欢乐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友人的怀念
- B. 对故乡的思念
- C. 对自然的赞美
- D. 生活的艰辛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对比李攀龙的《送诸光禄还于越》与王维的《送别》,两者都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但李攀龙更多体现了对自然的细腻描写,而王维则更注重对离别情感的直接抒发。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李攀龙研究》
- 《古诗词解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