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空际碧于澄,探奇拂曙登。
千年藏古雪,五月遂无冰。
梦去疑庐阜,醒来得武陵。
依稀星汉近,怅望六朝僧。
白话文翻译:
在空旷的天际,碧蓝的色彩比清澈的水还要明亮,我来到这里探寻奇妙的景致,迎着晨曦登上山峰。千年积雪隐藏在这古老的地方,而五月的时节已经没有了冰霜。梦中我曾怀疑是庐山的高峰,醒来却发现自己身处武陵。依稀的星汉近在眼前,遥望的却是六朝时期的僧侣。
注释:
字词注释:
- 空际:指天空的边际,形容广阔的天空。
- 碧于澄:比清澈的水更加碧蓝。
- 探奇:探索奇妙的事物。
- 拂曙:迎着晨曦。
- 千年藏古雪:千年积累的古老积雪。
- 五月遂无冰:五月的时候已经没有冰霜。
- 梦去:梦境消逝。
- 疑庐阜:怀疑是庐山的高峰。
- 得武陵:醒来发现自己在武陵。
- 依稀星汉近:模糊的星空近在咫尺。
- 怅望六朝僧:怅然自语,遥望六朝时期的僧侣。
典故解析:
- 武陵:指的是《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的隐居之地,象征着归隐与安宁。
- 六朝:是指中国历史上南朝的六个朝代,代表了那个时期的文化和佛教发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贞吉,明代诗人,以其清新的诗风和细腻的情感而著称。他的作品多关注自然景观,表达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
《善权洞》创作于明代,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美景表达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而宁静的自然图景,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呈现出清晨初升的阳光和蔚蓝的天空,展现了他对自然的深刻感受和思考。开头两句“空际碧于澄,探奇拂曙登”通过对比,强调了天空的明亮和清澈,营造出一种清新的氛围。而“千年藏古雪,五月遂无冰”则表现了自然的永恒与变迁,千年的积雪在盛夏时节显得格外鲜明,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轮回。
接下来的几句则转向了内心的体验,“梦去疑庐阜,醒来得武陵”,诗人在梦中与现实之间的转换,展示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武陵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诗人心中理想的归宿,象征着心灵的宁静与满足。最后一句“依稀星汉近,怅望六朝僧”通过“星汉”与“六朝僧”的呼应,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思,令人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与哲思。
整首诗以其优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空际碧于澄:描绘了天空的蔚蓝,清澈的水比不上这份明亮。
- 探奇拂曙登:在晨曦中,诗人攀登探寻风景,充满了探索的渴望。
- 千年藏古雪:千年的雪积在山中,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变化。
- 五月遂无冰:季节的变迁,反映了自然的规律与生命的循环。
- 梦去疑庐阜:梦境中的疑惑,表达了对现实与理想的思考。
- 醒来得武陵:醒来发现自己在理想的桃源,象征着心灵的归宿。
- 依稀星汉近:模糊的星空近在眼前,显示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怅望六朝僧:对历史的追思,抒发了对文化和精神的敬仰。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天空比作碧蓝的水,增强了视觉效果。
- 对仗:如“千年藏古雪,五月遂无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梦去”和“怅望”,赋予了自然与时间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个人内心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呈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空际:象征着广阔的自由与无尽的可能。
- 碧:代表着清新、美丽的自然。
- 古雪:象征着历史的沉淀与时间的流逝。
- 武陵:理想的隐居地,象征着内心的宁静。
- 星汉:代表着浩瀚的宇宙与对未知的探求。
- 六朝僧:象征着对历史文化的敬仰与追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本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吴贞吉
D. 白居易 -
“空际碧于澄”中的“碧”主要指的是:
A. 绿色
B. 蓝色
C. 清澈的水
D. 明亮的星星 -
“梦去疑庐阜,醒来得武陵”的意思是:
A. 在梦中游历庐山
B. 醒来后发现自己在理想的地方
C. 对庐山感到失望
D. 一直在梦中迷失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桃花源记》:陶渊明的作品,描绘了理想的隐居生活。
- 《早发白帝城》:李白的诗,表现了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诗词对比:
- 吴贞吉的《善权洞》与李白的《庐山谣》: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的壮丽与个人内心的感受,但吴贞吉更强调内心的宁静与理想生活的向往,而李白则更倾向于对豪情壮志的渴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词赏析》
- 《明清诗词选》
- 《陶渊明与自然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