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 寄巽兄道州》

时间: 2025-01-19 18:58:36

一段风波一段愁。

曾送扁舟。

记在残秋。

浮家泛泛等闲鸥。

到处飘流。

到处悠游。

萍梗三年寄道州。

粱稻难谋。

强作勾留。

吟怀应挂寇公楼。

家也多忧。

国也多忧。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段风波一段愁。曾送扁舟。记在残秋。浮家泛泛等闲鸥。到处飘流。到处悠游。萍梗三年寄道州。粱稻难谋。强作勾留。吟怀应挂寇公楼。家也多忧。国也多忧。


白话文翻译:

一段风波带来一段愁苦,曾经送走了小舟,记忆犹存于这残秋季节。漂泊的生活如同闲散的海鸥,到处漂流,到处悠游。漂浮的萍梗在道州寄托了我三年的心绪,但收成的稻梁却难以谋划,强忍着不愿离去。吟咏的情怀应该挂念在寇公楼上,家中忧愁多,国家同样忧愁重重。


注释:

  • 风波:指世事的波动与困扰。
  • 扁舟:小船,象征离别。
  • 残秋:秋天的残余,暗示忧伤与凋零。
  • 浮家泛泛:形容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
  • 萍梗:水浮萍的根茎,象征漂泊与无根。
  • 道州:地名,可能指作者的故乡。
  • 粱稻:指粮食,象征生活的基础。
  • 勾留:留恋,不愿离开。
  • 吟怀:吟唱的心情,表达诗人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思古,现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社会观察著称。他的诗作常常融入个人的经历与对社会的思考,展现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作者漂泊生活的时期,表达了他对生活困境的思考和对故乡的思念。诗中浓厚的忧伤情绪与当时社会动荡的背景密切相关,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挣扎。


诗歌鉴赏:

《一剪梅 寄巽兄道州》是一首充满忧愁与思索的诗。诗人在作品中以“风波”引入,展现了人生的波折与困惑。诗的开头便抒发了对往事的追忆,扁舟的送别勾起了作者深深的怀念和无奈之情。残秋的意象不仅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也暗示了生命的脆弱与短暂。漂泊的生活让诗人如同“闲鸥”般自由却无根,这种无拘无束的状态反而增添了内心的孤独与忧伤。

接下来的“萍梗三年寄道州”,则将个人情感与故乡紧密相连。三年的漂泊生活让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愈发深切,但现实中“粱稻难谋”的无奈又让他感到生活的重压。最后的“家也多忧,国也多忧”进一步深化了诗中的情感,既有对家庭的牵挂,也有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形成了一种普遍的共鸣。

整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体验与思考。情感真挚,意象丰富,使得这首诗不仅是一幅心理画卷,更是一种对时代与社会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段风波一段愁:表达了生活中的波折带来的愁苦。
  2. 曾送扁舟:追忆往昔,象征着别离与思念。
  3. 记在残秋:引入秋天的意象,暗示生命的凋零。
  4. 浮家泛泛等闲鸥:突出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象征自由但无根的生活。
  5. 到处飘流。到处悠游:强调无处不在的漂泊感。
  6. 萍梗三年寄道州: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三年的漂泊感受。
  7. 粱稻难谋:生活的困境,粮食收成的不易。
  8. 强作勾留:内心的不舍,强行留恋。
  9. 吟怀应挂寇公楼:表达对文化与历史的挂念。
  10. 家也多忧。国也多忧:总结情感,表达对家庭和国家的忧虑。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比作“浮家泛泛”,形象生动地表现漂泊感。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采用“风波”、“扁舟”、“残秋”等意象,营造出淡淡的忧伤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漂泊生活中的孤独与无奈,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家庭和国家未来的忧虑。诗人在生活的波折中感受到了深深的愁苦,展现出一种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 风波:象征生活中的困扰与波折。
  • 扁舟:象征离别与思念。
  • 残秋:暗示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 闲鸥:象征自由的生活状态,但又隐含无根的孤独。
  • 萍梗:象征漂泊与无依无靠。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风波”指的是什么?

    • A. 自然现象
    • B. 人生的波折
    • C. 诗人的心情
    • D. 社会动荡
  2. “扁舟”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生活的目标
    • B. 离别与思念
    • C. 旅行的乐趣
    • D. 家庭的温暖
  3. 诗中提到的“道州”指的是?

    • A. 诗人的故乡
    • B. 一种植物
    • C. 一座城市
    • D. 一种情感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庐山谣》中的“月照山川”与《一剪梅》中的“残秋”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表现了自然的美好,后者则表现了生活的愁苦。

这种对比揭示了同样的离别情绪在不同环境与背景下的不同表现,反映出诗人各自独特的情感世界。


参考资料:

  • 诗词鉴赏相关书籍
  • 袁思古相关研究文章
  • 古典诗词解析的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