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张岳州王潭州别诗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19 18:11:08

昔时陪二贤,缨冕会神仙。

一去驰江海,相逢共播迁。

无因千里驾,忽睹四愁篇。

览讽欢何已,欢终徒怆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昔时陪二贤,缨冕会神仙。
一去驰江海,相逢共播迁。
无因千里驾,忽睹四愁篇。
览讽欢何已,欢终徒怆然。

白话文翻译:

曾经陪伴那两位贤者,身披华丽的官服,与神仙相会。
一旦离去,奔向江海,偶然相逢,共同经历迁移的苦楚。
没有理由驾车千里,忽然看到那四首愁苦的诗篇。
观看与吟诵的欢乐又有什么用呢,欢乐最终只能徒增伤感。

注释:

  • 缨冕:缨是帽子上的饰物,冕是古代官员的冠帽,合起来指代官职和地位。
  • 神仙:指代理想的境界或高人,象征着超脱的生活。
  • 驰江海:奔赴江河海洋,形容远行。
  • 四愁篇:可能指代具体的诗篇,表达忧愁的情感。
  • 怆然:悲伤的样子,形容心中感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嗣立,唐代诗人,以擅长描写山水、抒发情感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作者与好友张岳州分别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离别时的感伤。诗中通过回忆往昔的美好时光,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叙述与友人分别的情境,展现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感慨。开头两句“昔时陪二贤,缨冕会神仙”,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共同经历的美好时光,仿佛置身于一个理想的境界。接下来的“相逢共播迁”则暗示了人生的流动与变迁,虽有聚散,但仍保留着美好的记忆。

在“无因千里驾,忽睹四愁篇”中,诗人突如其来的悲伤情绪,暗示着离别的无奈与愁苦。最后两句“览讽欢何已,欢终徒怆然”则是对离别的深刻反思,表明即使有欢愉的相聚,最终也难掩离愁的伤感。全诗情感细腻,意象丰富,展示了诗人对人生、友情和离别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昔时陪二贤:回忆过去与两位贤者的相伴,暗示美好的时光。
  2. 缨冕会神仙:身具官职,与高人相聚,象征理想的生活。
  3. 一去驰江海:离开后奔波远行,表达人生的无常。
  4. 相逢共播迁:共同经历迁移,体现了人生的苦乐。
  5. 无因千里驾:没有特定理由,暗示离别的突兀。
  6. 忽睹四愁篇:看到忧愁的诗篇,反映内心的感受。
  7. 览讽欢何已:即使吟诵欢乐又有什么意义。
  8. 欢终徒怆然:欢乐终究只带来伤感,感慨离别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昔时陪二贤,缨冕会神仙”展现了对称的美感。
  • 象征:缨冕和神仙象征地位与理想,反映了诗人心中的向往。
  • 反问:最后两句以反问形式增强了情感的深度,使读者感同身受。

主题思想:

全诗主要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离别的悲伤,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缨冕:象征地位与权力。
  • 神仙:代表理想与超脱。
  • 江海:象征人生的旅程与变迁。
  • 愁篇:体现忧伤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二贤”指的是谁?

    • A. 两位诗人
    • B. 两位贤者
    • C. 两位官员
  2. “无因千里驾”中的“无因”指什么?

    • A. 没有原因
    • B. 有理由
    • C. 随意
  3. 最后的“欢终徒怆然”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乐
    • B. 伤感
    • C. 忧愁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将进酒》与《奉和张岳州王潭州别诗二首 其二》:二者皆表现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对友谊的珍视,但李白的作品更具豪放之气,而韦嗣立则更显细腻与感伤。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