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莅陵水 其一》

时间: 2025-01-19 12:32:46

漫道来何暮,荒城一望愁。

墙垣多竖木,官吏半乘牛。

赋少增榔税,差烦逮女流。

伤心诸父老,何事忍诛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莅陵水 其一
李聘 〔清代〕

漫道来何暮,荒城一望愁。
墙垣多竖木,官吏半乘牛。
赋少增榔税,差烦逮女流。
伤心诸父老,何事忍诛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荒凉城镇的愁苦与无奈。诗中提到人们漫谈着何时才能归去,遥望荒废的城市,不禁感到忧伤。墙壁上竖立着木桩,官吏们也只好半坐在牛背上。赋税虽然不多,却还要增收榔税,令人烦恼,尤其是对那些女性的捕捉。令人心痛的是,许多老人都在反映着这种无奈,为什么他们忍受这样的痛苦与压迫呢?


注释:

  • 漫道:随意地谈论。
  • 荒城:指荒废的城市,象征着破落与悲凉。
  • 竖木:墙垣上的木桩,可能用于防御或修缮。
  • 官吏:指地方官员。
  • 赋少:赋税不重。
  • 榔税:一种地方税收,可能与榕树榔果有关。
  • 差烦:差人捉拿,令人烦恼。
  • 女流:这里指女性,可能暗指受到不公对待的女子。
  • 父老:指年长的居民,代表着社会底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聘,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风格质朴。

创作背景:

《初莅陵水 其一》创作于清代,当时社会动荡,民生困苦,诗人通过描绘荒凉的城市及百姓的艰辛,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思考与关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展现了一个荒凉的城镇景象,透过诗人的眼睛,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忧愁。诗的开头便以“漫道来何暮”引出对生活的无奈与困惑,似乎在问:在这样的困境中,我们何时才能看到希望的曙光?接着,诗人描绘了城镇的荒废与衰败,墙垣的木桩既是对建筑的描写,也是对社会结构的隐喻,暗示着这个地方的破败与不堪。官吏的描写则显示出地方官员的无能与腐败,反映出社会的冷漠与不公。

通过“赋少增榔税”的描写,诗人揭示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困境,尽管税收不高,但仍然需要增加,这让人感到无奈与苦涩。尤其是“逮女流”的提法,令人倍感沉重,暗示着女性在社会中的弱势地位,及其遭受的不公待遇。最后一句“何事忍诛求”则是对老人们的深深叹息,表达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无助。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流露出对不公现象的强烈反感,值得读者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漫道来何暮:随意地讨论何时才能归去,表现出一种无奈和迷茫。
  2. 荒城一望愁:远望荒废的城市,令人感到忧愁,暗示社会的衰败。
  3. 墙垣多竖木:墙壁上竖立着木桩,象征着修缮与防御,也反映出城市的破败。
  4. 官吏半乘牛:地方官员的无能与低落,暗示着社会的冷漠与腐败。
  5. 赋少增榔税:税收不多,却还要增加,显示出经济困境与民众的负担。
  6. 差烦逮女流:对女性的捕捉,揭示出社会的不公与对弱者的压迫。
  7. 伤心诸父老:许多老人感到痛心,代表着社会底层的无奈与绝望。
  8. 何事忍诛求:为什么要忍受这样的痛苦与压迫,表达出诗人的愤慨与同情。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赋少增榔税,差烦逮女流”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象征:荒城、墙垣等意象象征着社会的衰败与人民的苦难。
  • 反问:最后一句以反问的形式,增强了情感的渲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社会的冷漠与民众的苦难展开,展现了诗人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与关怀,同时对不公现象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 荒城:象征破败的社会与失去希望的未来。
  • 墙垣:代表着人们生活的困境与无奈的现实。
  • :官吏乘牛,暗示着低下、无能的官员形象。
  • 榔税:象征着对底层人民的压迫与负担。
  • 父老:代表社会底层的老人,体现出人们对生活的苦涩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荒城”象征什么?

    • A. 美丽的城市
    • B. 破败的社会
    • C. 繁华的街道
  2. “赋少增榔税”中的“榔税”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地方税收
    • B. 一种商品
    • C. 一种农作物
  3. 诗人的情感基调是?

    • A. 快乐
    • B. 悲伤
    • C. 愤怒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杜甫《春望》
  2.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动荡与民生困苦的关注,语言更加直白,情感更为激烈。
  • 白居易《琵琶行》:通过音乐与故事描绘人生的无奈,情感细腻,展现了对社会底层的同情。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鉴赏辞典》
  • 《李聘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