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生公曾说法,听石尚孱顽。
雁塔晴观海,松门夜闭出。
林喧群下缺。
白话文翻译:
生公曾经讲过道理,我依然听到石头的声音仍然是那么顽固。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雁塔上可以看到大海,松门夜晚关闭后我无法出去。
林中喧闹让我与群山相隔,似乎有所缺失。
注释:
- 生公:指的是生公法师,可能指代某位著名的高僧。
- 石尚孱顽:石头依然是那么固执,形容听到的言论或思想难以改变。
- 雁塔:指的是雁塔,通常与佛教、道教有关,象征高洁。
- 松门:松树之门,可能是指寺庙或山门,暗示栖息之地。
- 林喧:林中喧闹,表现出环境的嘈杂和动荡。
典故解析:
- 生公:古代高僧,通常以其智慧和德行受到尊重。
- 雁塔:是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象征着文化和信仰的交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夷庚,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常常在作品中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反映了作者在某个特定时刻的思索,可能是在行旅中对自然与人生哲理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展现出一种超然的心境。开篇提到“生公曾说法”,立刻引出一种思辨的氛围,似乎在回忆某位高僧的教诲,强调了内心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渴望。然而,“听石尚孱顽”却隐含了一种无奈,似乎对周围的环境和人的固执感到无力。接着,诗中提到“雁塔晴观海”,描绘出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象,同时也暗示了心灵的追求和对广阔世界的向往。最后一句“林喧群下缺”则展示了一个孤独的身影,身处喧嚣之中却感受到一种缺失,仿佛在表达一种内心的失落感。
整首诗表现了在喧嚣与宁静之间的挣扎,反映出一种对内心平静的向往。诗人以自然为背景,展示了人们在纷扰世界中渴望寻找内心安宁的情感。在字句之间,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令读者在欣赏优美意象的同时,感受到诗人在心灵深处的纠结与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生公曾说法”:引入生公的教诲,象征智慧与道理。
- “听石尚孱顽”:暗示对固执的无奈,反映世事难以改变。
- “雁塔晴观海”:描绘出美丽的自然景象,表达心灵的向往。
- “松门夜闭出”:象征限制与隔离,表现内心的孤独。
- “林喧群下缺”:展现环境的嘈杂与内心的缺失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公的教诲与自然景象相结合,增强了诗意。
- 对仗:句式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个人对真理的追求、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在纷扰中对内心宁静的渴望。
意象分析:
- 生公:象征智慧与真理的追求。
- 雁塔:象征高洁与文化的传承。
- 松门:象征归宿与隔离,表现出内心的无奈。
- 林喧:象征自然的喧闹与人心的孤独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生公曾说法”中“生公”指的是: A. 一位高僧
B. 一位诗人
C. 一位国君
D. 一位商人 -
在诗中,松门象征着: A. 自由
B. 隔离
C. 快乐
D. 繁荣 -
诗中提到的“林喧群下缺”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孤独与失落
C. 愤怒
D. 忙碌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与李夷庚的此诗在意境上都有对自然的描绘,但王维的作品更注重静谧与和谐,而李夷庚则更多地表现出内心的挣扎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李夷庚诗集》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