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窈窕复蒙茏,千山万竹中。
幽人夜惊起,秋雨共秋风。
白话文翻译:
细密的竹林重重叠叠,千山万竹在幽暗中摇曳。
夜深人静,幽静的人被秋雨和秋风惊醒。
注释:
- 窈窕:形容环境幽静而美好。
- 蒙茏:指竹林重叠,密集生长的样子。
- 幽人:指生活在幽静环境中的人,通常是隐士或修道者。
- 夜惊起:在夜间被惊醒。
- 秋雨:指秋季的雨水,通常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 秋风:指秋天的风,常常带有凉意。
典故解析:
本诗虽然没有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幽人”这一形象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描绘隐士生活的宁静与孤独,反映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高启,公元 1336-1415),明代诗人,字季明,号秋水,江西人。他以清新脱俗的诗风闻名,是明代著名的诗人之一。高启在诗歌创作上,强调自然与人的情感结合,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个人的情怀。
创作背景:
《丛竹图赠内弟周思敬就题》创作于高启隐居期间,表现了他对竹林景色的描绘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和坚韧,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竹林的幽静景象,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首句“窈窕复蒙茏”以“窈窕”引出竹林的清幽,描绘出竹林重重叠叠,给人一种层次分明的视觉感受。接下来的“千山万竹中”则通过夸张的手法将竹林的广阔与深邃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自然的壮丽与诗人的渺小。最后两句“幽人夜惊起,秋雨共秋风”则描绘了夜晚的宁静被秋雨和秋风打破,营造出一种孤独与惆怅的氛围,传达了诗人对幽静生活的向往却又无法完全享受的复杂情感。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突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窈窕复蒙茏:描绘竹林的幽深与美好,表现出一种诗意的氛围。
- 千山万竹中:强调竹林的浩瀚,暗示自然的广袤与人生的渺小。
- 幽人夜惊起:表现出人在夜深人静时的脆弱与孤独感。
- 秋雨共秋风:秋雨和秋风交织,给人以凉意,营造出凄凉的意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竹林描绘得如同重叠的山峦,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
- 拟人:通过“夜惊起”赋予幽人以生命,使其情感更加生动。
- 对仗:诗中句式工整,增强了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一种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孤独与惆怅的感悟,反映了诗人与自然的深刻联系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象征清雅、高洁,反映诗人品格。
- 秋雨:代表凄凉、孤独的情感。
- 秋风:传达一种凉意,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窈窕”形容的是: A. 幽静的环境
B. 美丽的女子
C. 繁茂的竹林
D. 高耸的山峰 -
诗中提到的“幽人”指的是: A. 隐士
B. 游子
C. 商人
D. 学者 -
诗中“秋雨共秋风”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快乐和欢愉
B. 孤独和惆怅
C. 激动和兴奋
D. 平静和安详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与高启的《丛竹图赠内弟周思敬就题》相比,李白的《静夜思》同样以夜景为主题,但其情感更偏向思乡,而高启则更注重对自然的描绘与内心的孤独感。两者在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高启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经与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