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同印空夜坐凭虚阁 陈继儒 〔明代〕 人在钟声上,僧栖暮色边。 松枝高士麈,贝叶梵王言。 木落如飞鸟,山平疑澹烟。 灯残挥手去,曳杖听流泉。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人们仿佛在钟声中生活,僧侣们栖息在暮色边缘。松枝上,高士手持麈尾,贝叶上记载着梵王的教诲。树叶落下如同飞鸟,山峦平坦似淡淡的烟雾。灯火将尽,挥手告别,拖着拐杖聆听流泉的声音。
注释: 字词注释:
- 钟声:指寺庙的钟声,象征宁静与超脱。
- 僧栖:僧侣的居所。
- 暮色:傍晚的景色。
- 松枝:松树的枝条,常用来象征坚韧和高洁。
- 高士:指品德高尚的人。
- 麈:一种鹿类动物的尾巴,古代文人常用作拂尘。
- 贝叶:古代印度用以书写佛经的贝多罗树叶。
- 梵王言:指佛教的经典教义。
- 木落:树叶落下。
- 山平:山峦平坦。
- 澹烟:淡淡的烟雾。
- 灯残:灯火将尽。
- 曳杖:拖着拐杖。
- 流泉:流动的泉水。
典故解析:
- 松枝高士麈:这里可能暗指高士在松树下静修,手持麈尾,象征其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
- 贝叶梵王言:指佛教的经典,贝叶是书写佛经的材料,梵王言即佛教的教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继儒(约1558-1639),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字仲醇,号眉公,江苏吴江人。他的诗文多表现隐逸生活和自然景物,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与印空和尚夜晚在虚阁中静坐的情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宁静的意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邃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夜晚静谧的山水画卷。诗中“人在钟声上”一句,巧妙地将人与自然、宗教与世俗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松枝、贝叶等意象的使用,增添了诗的禅意和哲理深度。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人在钟声上”,通过钟声这一意象,将人的存在与宗教氛围相结合,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感觉。
- 第二句“僧栖暮色边”,描绘了僧侣在暮色中的栖息,增添了诗的宁静与神秘感。
- 第三句“松枝高士麈”,通过松枝和高士麈的意象,表达了高洁和超脱的意境。
- 第四句“贝叶梵王言”,引入了佛教的经典,加深了诗的宗教色彩。
- 第五句“木落如飞鸟”,以动写静,通过树叶落下的景象,增添了诗的动感。
- 第六句“山平疑澹烟”,通过山峦平坦如烟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宁静的氛围。
- 第七句“灯残挥手去”,表达了离别时的不舍与超脱。
- 第八句“曳杖听流泉”,通过拖着拐杖聆听流泉的描写,传达了一种宁静与自在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木落如飞鸟”,将落叶比作飞鸟,增添了诗的生动感。
- 拟人:如“山平疑澹烟”,将山峦拟人化,赋予其朦胧的情感。
- 对仗:如“松枝高士麈,贝叶梵王言”,通过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宁静的向往,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宗教意象的运用,传达了一种宁静、超脱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钟声:象征宁静与超脱。
- 松枝:象征坚韧和高洁。
- 贝叶:象征佛教的经典。
- 木落:象征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轮回。
- 山平:象征宁静和稳定。
- 灯残:象征离别和结束。
- 流泉:象征生命的流动和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人在钟声上”一句,表达了什么意境? A. 世俗生活 B. 超脱世俗 C. 繁忙都市 D. 宗教仪式
- “松枝高士麈”中的“麈”是指什么? A. 松树枝 B. 鹿类动物的尾巴 C. 佛教法器 D. 文人墨客
- “贝叶梵王言”中的“梵王言”指的是什么? A. 佛教经典 B. 道教经文 C. 儒家经典 D. 文学作品
- “木落如飞鸟”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 1. B 2. B 3. A 4.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景物,表达了隐逸生活的宁静与超脱。
-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陈继儒的《同印空夜坐凭虚阁》:两者都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隐逸生活的宁静与超脱,但王维的诗更加注重意境的营造,而陈继儒的诗则更加注重宗教意象的运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陈继儒诗集》:收录了陈继儒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