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二十一年二月初四日,午夜枕上,复》
时间: 2025-01-20 00:37: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江红
二十一年二月初四日,午夜枕上,复
——王恽
秣马膏车,又去作天涯客。
明见得水云深处,万花如雪。
绿暗江城多洞府,红烧烛影翻双节。
被晓风吹散枕中春,檐间铁。
尘世事,无穷歇。
吾最爱,沧浪说。
恐灵均泽畔,只成孤洁。
心事比量无少恶,前途何必论坼。
倘祥金陶铸遇良工,从区别。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午夜梦醒时的思绪与感慨。他回忆起自己曾经的旅程,感叹成为天涯客的无奈与孤独。诗中描绘了江城的美丽景色,以及被晨风吹散的春梦,感受到世事的无常与疲惫。尽管如此,诗人仍然向往着自然与内心的宁静,并思考人生的意义与未来的方向。
注释
- 秣马膏车:准备马匹和车辆,象征出行。
- 天涯客:远游者,表示漂泊不定的生活。
- 水云深处:指远方的美丽景色。
- 万花如雪:形容花朵繁盛,白色花瓣如雪般飘落。
- 绿暗江城多洞府:江城中绿树成荫,隐秘的洞府增添神秘感。
- 红烧烛影翻双节:烛光摇曳,映照出节日的气氛。
- 心事比量无少恶:比起心中的烦恼,现实中的苦楚更显得无足轻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恽(生卒年不详),元代诗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通晓文理,热爱自然。其诗风清新,富有哲理,常以个人情感寄托于自然景物之中。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交织在一起,展现了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诗歌鉴赏
《满江红》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开头的“秣马膏车”直接将读者带入旅途的场景,表达出一种奔波不息的状态。随着诗歌的深入,诗人逐渐将视角转向内心,描绘出在美丽景色与现实困境之间的矛盾。尤其是“被晓风吹散枕中春”,通过春天的象征,表达了梦境与现实的交错和失落。接下来的“吾最爱,沧浪说”则引入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对灵魂归宿的追求,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情怀。整首诗既有动感的旅途描写,又有静谧的内心独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秣马膏车:象征准备出行,暗示诗人即将踏上旅程,内心的奔波感。
- 明见得水云深处,万花如雪:描绘出未来的美好景象,似乎对未知的旅程充满期待。
- 绿暗江城多洞府:表现江城的宁静与隐秘,引发对世外桃源的向往。
- 红烧烛影翻双节:烛光的摇曳,象征着节日的欢乐与生活的温馨。
- 被晓风吹散枕中春,檐间铁:晨风将梦中的美好带走,暗示现实的无情。
- 尘世事,无穷歇:生活的琐事令人疲惫,表达对世俗的厌倦。
- 吾最爱,沧浪说:对自然的热爱,寄托了诗人的情感归宿。
- 倘祥金陶铸遇良工,从区别:寄托了对理想人生的期许,渴望在良好的环境中实现自我价值。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不断的旅程,表达对未来的期待与不安。
- 拟人:用“晓风吹散”来形象化自然的力量。
- 对仗:如“红烧烛影翻双节”,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人生的旅途与内心的追求”展开,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马车:象征着出行与奔波。
- 水云:代表自然的美丽与自由。
- 春:象征希望与新生。
- 烛光:象征温暖与人情味。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外在景物,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展现出诗歌的丰富内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秣马膏车”意指: A. 休息
B. 出行
C. 回家
答案:B -
诗中“被晓风吹散”的意象表达了什么? A. 梦想的消逝
B. 春天的来临
C. 人生的希望
答案:A -
“吾最爱,沧浪说”中的“沧浪”指代: A. 大海
B. 自然
C. 朋友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苏轼
-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诗词对比:
- 王恽的《满江红》与苏轼的《水调歌头》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王恽更侧重于内心的挣扎与自然的呼唤,而苏轼则更为洒脱,展现出一种超然的豁达。
参考资料
- 《中国诗词鉴赏辞典》
- 《元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解析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