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皋桥 高启 〔明代〕 阊门啼早鸦,拂面见飞花。 绿水通螭舫,红桥过犊车。 谁寻伯通宅,只问泰娘家。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阊门外,清晨的乌鸦在啼叫,春风拂面,可以看到飞舞的花瓣。 碧绿的河水通往装饰着螭首的船只,红色的桥梁上,牛车缓缓驶过。 有谁会去寻找伯通的故居呢?人们只会询问泰娘的住处。
注释: 字词注释:
- 阊门:苏州城的一座城门。
- 螭舫:装饰有螭首的船只,螭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龙形水兽。
- 犊车:牛拉的车。
- 伯通:指东汉时期的隐士梁鸿,字伯通。
- 泰娘:唐代名妓,此处可能指代名妓或名人的住所。
典故解析:
- 伯通宅:梁鸿是东汉时期的隐士,其故居成为后人寻访的对象,但诗中暗示现实中人们更关心名妓泰娘的住处,反映了社会风气的变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明代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其诗风格清新,多描写自然景色和社会生活。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创作于高启游历苏州时,通过对比古代隐士梁鸿的故居与当代名妓泰娘的住所,反映了社会风气的变化和对名利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苏州阊门清晨的景象,展现了城市的繁华与变迁。诗中“绿水通螭舫,红桥过犊车”一句,以色彩鲜明的对比,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城市画卷。而“谁寻伯通宅,只问泰娘家”则深刻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的转变,从对隐士的尊崇到对名妓的关注,体现了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心态的变化。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阊门啼早鸦,拂面见飞花”:描绘清晨阊门的景象,乌鸦的啼叫和飞舞的花瓣,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哀愁的氛围。
- “绿水通螭舫,红桥过犊车”:通过色彩和动态的描绘,展现了城市的繁华和生活的节奏。
- “谁寻伯通宅,只问泰娘家”:通过对比,反映了社会风气的变化,从对隐士的尊崇到对名妓的关注,体现了时代的变迁。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伯通宅”与“泰娘家”的对比,突出了社会价值观的转变。
- 色彩描绘:使用“绿水”、“红桥”等色彩词汇,增强了诗歌的视觉冲击力。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比古代隐士与当代名妓,反映了社会风气的变化和对名利的追求,体现了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心态的变化。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阊门:城市的象征,清晨的乌鸦和飞花增添了哀愁的氛围。
- 绿水、红桥:色彩鲜明的描绘,展现了城市的繁华。
- 伯通宅、泰娘家:通过对比,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的转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阊门啼早鸦”描绘的是什么时间段的景象? A. 清晨 B. 傍晚 C. 深夜
- “绿水通螭舫”中的“螭”是指什么? A. 一种龙形水兽 B. 一种鱼 C. 一种鸟
- 诗中“谁寻伯通宅,只问泰娘家”反映了什么? A. 社会风气的变化 B. 对隐士的尊崇 C. 对名妓的关注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杨基《天平山中》:描绘自然景色,风格清新。
- 张羽《静夜思》: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情感深沉。
诗词对比:
- 高启《皋桥》与杨基《天平山中》:前者描绘城市景象,后者描绘自然景色,风格各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诗别裁集》:收录了高启等多位明代诗人的作品,有助于深入了解明代诗歌。
- 《苏州府志》:详细记载了苏州的历史文化,有助于理解诗中的地理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