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进元史》

时间: 2025-01-06 09:28:36

诏预编摩辱主知,布衣亦得拜龙墀。

书成一代存殷鉴,朝列千官备汉仪。

漏尽秋城催仗早,烛明春殿卷帘迟。

时清机务应多暇,阁下从容幸一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诏预编摩辱主知,布衣亦得拜龙墀。 书成一代存殷鉴,朝列千官备汉仪。 漏尽秋城催仗早,烛明春殿卷帘迟。 时清机务应多暇,阁下从容幸一披。

白话文翻译

皇帝下诏让我参与编纂史书,这是对我的极大赏识,即使我只是一个平民,也能在皇宫中拜见皇帝。 编纂完成的史书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兴衰,朝廷中的千官百吏都遵循着汉代的礼仪。 秋天的城池中,漏壶的水滴尽了,催促着官员们早早地准备仪仗,春日的宫殿中,烛光明亮,卷帘的动作却显得迟缓。 在这样一个清平的时代,政务应该不会太繁忙,希望皇帝能在闲暇时翻阅一下这部史书。

注释

  • 诏预编摩:皇帝下诏令参与编纂工作。
  • 辱主知:受到皇帝的赏识。
  • 布衣:指平民。
  • 龙墀:皇宫中的台阶,代指皇宫。
  • 殷鉴:借鉴前朝的兴衰。
  • 汉仪:汉代的礼仪制度。
  • 漏尽:古代计时器的水滴尽,表示时间已晚。
  • 催仗:催促准备仪仗。
  • 烛明春殿:春日宫殿中烛光明亮。
  • 卷帘迟:卷帘的动作缓慢。
  • 时清机务:指时代清平,政务不繁忙。
  • 阁下:指皇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1336-1374),明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是明代初年“吴中四杰”之一,以诗文著称,风格清新自然,尤擅长七言歌行。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高启在明初奉诏参与编纂《元史》时所作。《元史》是明朝官方编纂的关于元朝的正史,高启参与其中,感到荣幸,同时也表达了对时代清平的感慨和对皇帝的期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高启对参与编纂《元史》的荣幸和对时代清平的感慨。首联直接表达了皇帝对他的赏识,即使身为平民也能进入皇宫,这是一种极大的荣耀。颔联和颈联通过对比秋城和春殿的景象,展现了时代的变迁和朝廷的庄严。尾联则表达了对皇帝的期望,希望在政务不繁忙的时候,皇帝能翻阅这部史书,从中汲取前朝的教训。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诏预编摩辱主知:皇帝下诏令参与编纂工作,这是对我的极大赏识。
  2. 布衣亦得拜龙墀:即使我只是一个平民,也能在皇宫中拜见皇帝。
  3. 书成一代存殷鉴:编纂完成的史书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兴衰。
  4. 朝列千官备汉仪:朝廷中的千官百吏都遵循着汉代的礼仪。
  5. 漏尽秋城催仗早:秋天的城池中,漏壶的水滴尽了,催促着官员们早早地准备仪仗。
  6. 烛明春殿卷帘迟:春日的宫殿中,烛光明亮,卷帘的动作却显得迟缓。
  7. 时清机务应多暇:在这样一个清平的时代,政务应该不会太繁忙。
  8. 阁下从容幸一披:希望皇帝能在闲暇时翻阅一下这部史书。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漏尽秋城”与“烛明春殿”,“催仗早”与“卷帘迟”。
  • 比喻:“龙墀”比喻皇宫,“殷鉴”比喻前朝的教训。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参与编纂《元史》的荣幸和对时代清平的感慨,以及对皇帝的期望。通过对比秋城和春殿的景象,展现了时代的变迁和朝廷的庄严,同时希望皇帝能在政务不繁忙的时候,翻阅这部史书,从中汲取前朝的教训。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龙墀:皇宫中的台阶,代指皇宫,象征着权力和庄严。
  • 殷鉴:借鉴前朝的兴衰,象征着历史的教训。
  • 汉仪:汉代的礼仪制度,象征着传统和规范。
  • 漏尽:古代计时器的水滴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烛明春殿:春日宫殿中烛光明亮,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高启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悲伤 B. 荣幸 C. 愤怒 D. 失望
  2. “布衣亦得拜龙墀”中的“布衣”指的是什么? A. 官员 B. 平民 C. 贵族 D. 士兵
  3. “书成一代存殷鉴”中的“殷鉴”指的是什么? A. 历史的教训 B. 美丽的景色 C. 珍贵的书籍 D. 丰富的经验

答案

  1. B. 荣幸
  2. B. 平民
  3. A. 历史的教训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明史》:明朝官方编纂的正史,与《元史》同为官方史书。
  • 《永乐大典》:明代的大型百科全书,体现了明代的文化成就。

诗词对比

  • 高启的其他作品,如《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展现了他的豪放风格和对历史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史》
  • 《永乐大典》
  • 《高启诗集》

通过以上内容,用户可以全面了解高启的《奉天殿进元史》,包括诗歌的原文、白话文翻译、注释、背景、鉴赏、解析、意象分析、互动学习、比较与延伸以及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