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荷叶 高启 〔明代〕 楚服新裁得,吴筒旧制成。 圆应问荇菜,密欲翳莲茎。 声中乱雨至,阴下一鱼行。 桂棹还思折,江南日暮情。
白话文翻译:
新裁的楚服,是用旧制的吴筒制成。 荷叶的圆形,仿佛在询问荇菜; 荷叶的密集,似乎要遮蔽莲茎。 在荷叶的声响中,乱雨突然降临; 在荷叶的阴影下,一条鱼缓缓游动。 我仍思念着折桂的船桨, 江南的日暮时分,情感依旧。
注释:
- 楚服:指楚地的服饰。
- 吴筒:古代吴地的一种竹制器具,这里指用竹子制成的衣物。
- 荇菜:一种水生植物,常与荷叶共生。
- 翳:遮蔽。
- 桂棹:桂木制成的船桨,常用来象征江南水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明代诗人,字季迪,号青丘子,江苏苏州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江南水乡的景色和风情。此诗可能创作于作者对江南水乡的怀念之中。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通过对荷叶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水乡的深切怀念和对往昔生活的回忆。诗中的荷叶不仅是自然景物,也是作者情感的寄托。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荷叶为媒介,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相结合。首两句通过对楚服和吴筒的描述,暗示了作者对江南文化的深厚情感。中间两句通过对荷叶形状和密度的描绘,展现了荷叶的生动形态。后两句则通过荷叶下的雨声和鱼影,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最后一句“桂棹还思折,江南日暮情”,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无限思念。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典型的江南水乡怀旧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楚服新裁得,吴筒旧制成。”:这两句通过对楚服和吴筒的描述,暗示了作者对江南文化的深厚情感。
- “圆应问荇菜,密欲翳莲茎。”:这两句通过对荷叶形状和密度的描绘,展现了荷叶的生动形态。
- “声中乱雨至,阴下一鱼行。”:这两句通过荷叶下的雨声和鱼影,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
- “桂棹还思折,江南日暮情。”:这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无限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圆应问荇菜”,将荷叶的圆形比作在询问荇菜。
- 拟人:如“密欲翳莲茎”,赋予荷叶以遮蔽的动作。
- 对仗:如“楚服新裁得,吴筒旧制成”,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江南水乡的怀念和对往昔生活的回忆。通过荷叶这一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无限思念和深切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荷叶:象征江南水乡的自然景物,也是作者情感的寄托。
- 荇菜:与荷叶共生的水生植物,增添了诗中的自然气息。
- 桂棹:象征江南水乡的船桨,代表了作者对江南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楚服”和“吴筒”分别指什么? A. 楚地的服饰和吴地的竹制器具 B. 楚地的竹制器具和吴地的服饰 C. 楚地的服饰和吴地的服饰 D. 楚地的竹制器具和吴地的竹制器具
-
诗中的“桂棹”象征什么? A. 江南水乡的船桨 B. 江南水乡的桥梁 C. 江南水乡的房屋 D. 江南水乡的树木
-
诗中的“圆应问荇菜”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同样描绘江南水乡的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对古原草的描绘,表达了对离别的感慨和对往昔的回忆。
诗词对比:
- 高启《荷叶》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两者都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但高启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江南的怀念,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高启诗集》:收录了高启的众多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特点。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