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彭蠡湖春望》 作者:项斯 〔唐代〕
湖亭东极望,远棹不须回。
遍草新湖落,连天众雁来。
芦洲残照尽,云障积烟开。
更想鸱夷子,扁舟安在哉。
白话文翻译:
在湖亭的东边极目远望,远行的船只不必再回头。新草遍布的湖面上,成群的雁鸟飞来,直抵天边。芦苇洲的残阳已经消失,云层的障碍逐渐散开。更让我怀念的是鸱夷子,他的小舟如今又在何处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东极:指东边的尽头。
- 远棹:远行的船只。
- 遍草新湖落:湖中长满了新草。
- 众雁:成群的雁鸟。
- 芦洲:指生长芦苇的小洲。
- 残照:指落日的余晖。
- 鸱夷子:古代的一个人物,常与隐逸生活和诗人相联系。
典故解析: “鸱夷子”指的是古代的诗人或隐士,可能指的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传达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项斯,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彭蠡湖春望》创作于春天,诗人在湖边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可能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友人的思念,展现了唐代诗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湖为背景,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象。诗人在湖亭上眺望,远处的舟船和成群的雁鸟构成了生动的画面。通过“远棹不须回”表达了对远行的自由和无畏,象征着对生活的洒脱态度。接着,诗人描绘了新草生长的湖面,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景色的变化与时间的推移相呼应,尤其是“芦洲残照尽”,通过对光影的描写,增添了诗的层次感与情感的深度。
最后一句“更想鸱夷子,扁舟安在哉”更是点明了诗中情感的核心——对友人的思念。鸱夷子可能象征着一种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自然的美与诗人的孤独,同时也引发读者对友情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湖亭东极望:在湖亭的东边极目远眺,体现了开阔的视野。
- 远棹不须回:远行的船只无须回头,寓意着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遍草新湖落:新草覆盖的湖面,象征着春天的生机。
- 连天众雁来:成群的雁鸟飞来,传达了春天的活力。
- 芦洲残照尽:夕阳的余晖消失,带有些许的惆怅。
- 云障积烟开:云层低垂,烟雾弥漫,描绘了自然的变化。
- 更想鸱夷子:思念鸱夷子,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
- 扁舟安在哉:询问友人小舟的去处,增添了淡淡的忧伤。
修辞手法: 本诗运用了对仗手法,如“芦洲残照尽,云障积烟开”,形成了和谐美妙的音韵。诗中还运用了比喻,借助自然景物传达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对友人的思念,表现了唐代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湖亭:象征着静谧与思考的空间。
- 众雁:代表着春天和生命的复苏。
- 残照: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 鸱夷子:象征友谊与理想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远棹不须回”意指什么? A. 远行的船只不必回头
B. 船只很快就会回来
C. 船只在湖中漂泊
D. 船只已经沉没 -
“更想鸱夷子”,鸱夷子是谁的象征? A. 远行的朋友
B. 理想的隐士生活
C. 河流的象征
D. 自然的守护者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项斯与王维的作品都描绘了自然风光,但项斯更关注于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联结,而王维则侧重于静谧的内心世界。两者都展现了唐代诗歌对自然的热爱与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