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苦辛吟
原文展示:
垅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抛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母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白话文翻译:
在田垄上,扶着犁的孩子,辛苦地播种,却因饥饿而无以为继;
窗下的织女,挥动着纺轮,却连衣服都没有穿。
我希望燕赵的美丽女子,能变得像嫫母一样;
她们的笑容虽然不值钱,却能让家国富饶。
注释:
- 垅:田间的土垄。
- 扶犁儿:指在田里耕作的儿童。
- 腹长饥:意为肚子常常饥饿。
- 抛梭:指的是织女在织布时抛拨梭子的动作。
- 嫫母:传说中的善良老妇,象征着朴素的美。
- 家国肥:意指国家和家庭的富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于濆,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常蕴含深刻的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社会动荡之际,反映了农民的辛劳与困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劳作场景,展现了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诗歌鉴赏:
《苦辛吟》通过对耕作儿童和织女的描写,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所承受的苦难。诗中“扶犁儿”与“抛梭女”的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他们的艰辛劳作与贫困生活,表现了诗人对贫苦生活的深刻同情与关怀。而“我愿燕赵姝,化为嫫母姿”,则表达了诗人对美的再定义,认为真正的美应在于朴实与善良,而非外在的华丽。最后一句“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更是点出,真正的富饶来自于人们的真诚与努力,而非表面的浮华。整首诗情感真挚,文字简洁,却蕴含丰富的哲理,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垅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描绘了在田间辛勤耕作的孩子,表明他们的辛劳以及因饥饿而倍感艰辛。
- 窗下抛梭女,手织身无衣:表现了一位在窗下织布的女性,她的劳作不仅没有带来温饱,反而连衣服都难以自给。
-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母姿:诗人希望美丽的女子能像嫫母一样,展现出朴素的美德。
-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强调了真诚与善良的价值,认为这些内在品质能够滋养家庭和国家。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扶犁儿”与“抛梭女”,形成鲜明对比,突显社会阶层的不同。
- 比喻:将美丽的女子比作嫫母,强调内在的美德。
- 排比:通过多重描写,强调劳动者的艰辛。
主题思想:
整首诗意在揭示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和期望,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美的重新理解,强调内在美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扶犁儿:象征着劳作与辛苦。
- 抛梭女:代表着女性的坚韧与勤劳。
- 嫫母:象征着朴实、善良与温情。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劳动场景,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底层人群的关注与同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扶犁儿”是在做什么?
- A) 玩耍
- B) 耕作
- C) 织布
- D) 读书
-
嫫母的形象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富丽的外表
- B) 朴素的美德
- C) 豪华的生活
- D) 聪明的智慧
-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对美丽的追求
- B) 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 C) 对国家的富强
- D)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 B) 耕作
- B) 朴素的美德
- B) 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怀。
- 白居易的《卖炭翁》:关注劳动者的生活困境。
诗词对比:
- 于濆的《苦辛吟》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反映了底层人民的艰辛,但前者更加强调内在美与社会的富饶,而后者则侧重于对生活困境的直接描绘。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