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月》

时间: 2025-01-19 14:52:18

昨夜圆非今夜圆,却疑圆处减婵娟。

一年十二度圆缺,能得几多时少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昨夜圆非今夜圆,却疑圆处减婵娟。一年十二度圆缺,能得几多时少年。

白话文翻译:

昨夜的月亮并不是今夜的月亮,我却怀疑那圆满的地方是否在渐渐减少。一年有十二个月的圆缺变化,我们又能在这变化中得到多少少年时光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指月亮的圆满。
  • 婵娟:形容月亮的美丽,常用来指代月亮。
  • 圆缺:指月亮的圆满和缺失,反映了时间的流逝。
  • 时少年:指年轻时的时光。

典故解析:

  • 月亮的圆缺:古代诗文中月亮常常用来象征人生的变化与无常,表现出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建枢,唐代诗人,生平较为神秘,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常表现对人生、自然的感悟。他的诗歌风格清新流畅,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咏月》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时期。诗人在月光下思索时间的流逝,借助月亮的圆缺表现人生的变化,表达对青春和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歌鉴赏:

《咏月》以月亮的圆缺为切入点,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诗的开头“昨夜圆非今夜圆”,直接引出诗人对月亮变化的观察,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接着“却疑圆处减婵娟”,通过疑问的形式,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流逝的无奈与惋惜。最后一句“一年十二度圆缺,能得几多时少年”,更是将感慨推向高潮,表达了对青春时光的珍惜以及对未来的迷茫。

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它不仅描绘了月亮的变化,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月亮作为自然界常见的意象,被赋予了更多的人生哲理,增添了诗的深度与广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昨夜圆非今夜圆”:此句直接对比了昨夜与今夜的月亮,暗示时间的变化。
  2. “却疑圆处减婵娟”:这里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怀疑与不安,似乎月亮的美丽正在减退。
  3. “一年十二度圆缺”:指出月亮一年中有十二次圆缺变化,象征时间的循环与无常。
  4. “能得几多时少年”:表达了对青春的惋惜,反思在这些变化中自己能获得多少青春的时光。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昨夜”和“今夜”的对比,强调时间的变化。
  • 疑问:使用“疑”字,增加了情感的复杂性,体现了内心的挣扎。
  • 象征:月亮的圆缺象征着人生的无常,增强了诗的哲理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和对青春短暂的惋惜,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着美好、变化与人生的无常。
  • 圆缺:代表着时间的循环和生命的变迁。
  • 少年:象征着青春、活力与美好的时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婵娟”指代什么? A. 明亮的星星
    B. 美丽的月亮
    C. 清澈的湖水
    D. 绿树成荫

  2. 诗中“昨夜圆非今夜圆”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月亮的赞美
    B. 对时间流逝的惋惜
    C. 对未来的期待
    D.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下独酌》李白

诗词对比: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以月亮为主题,表达思乡之情和孤独感;而李建枢的《咏月》则更多地反映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青春的珍惜。两者在意象上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