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已作绿丝笼晓日,又成飞絮扑晴波。隋家不合栽杨柳,长遣行人春恨多。
白话文翻译:
这已经成为晨曦中绿色丝帘的杨柳,又变成了飞絮在晴朗的波面上飘荡。隋朝时不合适种植杨柳,因此常常使得行人满心春愁。
注释:
- 已作:已经成了。
- 绿丝笼:形容杨柳的绿色枝叶像丝绸一样笼罩着。
- 晓日:清晨的阳光。
- 飞絮:指柳树的种子,像雪花一样飘散。
- 扑:扑打、轻触。
- 晴波:晴朗的水面。
- 隋家:指隋朝,诗人在这里隐喻种植杨柳的不合时宜。
- 行人春恨多:行人在春天时常常感到愁苦。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裴夷直,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擅长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
-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春天,描绘了杨柳的美丽景象与愁苦的心情,反映了作者对离别和春愁的感慨。
诗歌鉴赏:
《杨柳枝词》是一首充满春意的诗歌,开篇以“已作绿丝笼晓日”描绘出春天的美好景象,杨柳在晨光中如同绿色的丝帘,给人以清新、柔和的感觉。接下来的“又成飞絮扑晴波”则将读者的视线转向了飞扬的柳絮,描绘出一种轻盈、飘逸的意境,仿佛春天的气息在水面上轻轻荡漾。然而,诗的后两句则转向一种愁苦的情绪,提到“隋家不合栽杨柳”,暗示种植杨柳的时间和环境都不合适,进而引发了“长遣行人春恨多”的情感,这种愁苦不仅源于对春天的留恋,也可能是对别离的无奈。整首诗在描写自然之美的同时,深刻地反映了人们的情感与内心的矛盾,展现了唐代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情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已作绿丝笼晓日:描绘早晨的阳光照耀在杨柳上,柳树的枝叶如同绿色的丝绸般优雅。
- 又成飞絮扑晴波:柳絮在阳光中轻轻飘落,仿佛在水面上轻打,展现出春天的活力和生机。
- 隋家不合栽杨柳:提到隋朝的历史背景,暗示当时种植杨柳并不适宜,折射出对历史的思考。
- 长遣行人春恨多:行人在春天感受到更多的愁苦与离别,情感的积累让人感到无奈。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柳树比作“绿丝笼”,增强了形象感。
- 拟人:柳絮“扑”水面,赋予自然事物以人的行为,增加了生动感。
- 对仗:前后两句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写春天的美好与行人的愁苦,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离别的惆怅,揭示了生命中常常存在的美与哀愁的对立。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杨柳:象征着春天、生机与柔情。
- 飞絮:代表着无拘无束的自由与短暂。
- 行人:象征着游子与离别,寄托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的“绿丝笼”指的是什么? A. 柳树的枝叶 B. 柳絮 C. 清晨的阳光
- “飞絮扑晴波”中的“飞絮”是什么? A. 柳树的叶子 B. 柳树的种子 C. 春天的风
- 诗中提到的“隋家”是指哪个朝代? A. 唐朝 B. 隋朝 C. 宋朝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山居秋暝》
- 诗词对比:
- 比较《杨柳枝词》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两者都涉及到送别和离愁,但前者更侧重于春天的生机与愁苦,后者则更强调孤独与离别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