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寄尚颜师
作者: 吴融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僧中难得静,静得是吾师。
到阙不求紫,归山只爱诗。
临风翘雪足,向日剃霜髭。
自叹眠漳久,双林动所思。
白话文翻译:
在僧侣中难得的宁静,正是我心中的老师。
来到宫阙不渴望紫衣,回归山林我只爱诗歌。
在微风中翘起雪白的足,向阳光剃去霜白的胡须。
我自叹在漳水边安眠已久,双林间的景色让我思绪万千。
注释:
- 僧中难得静:在和尚中很难获得宁静。
- 静得是吾师:这份宁静成为了我的老师。
- 到阙不求紫:来到宫廷不求高官厚禄。
- 归山只爱诗:回到山中只喜欢吟诗作对。
- 临风翘雪足:在风中翘起洁白的双足。
- 向日剃霜髭:朝阳下剃去白色的胡须。
- 自叹眠漳久:自我感叹在漳水边安睡已久。
- 双林动所思:双林的景象引起我无限的思绪。
典故解析:
- “阙”指的是朝廷或宫殿,古代的高官是穿紫衣的,表达了对官位的淡泊。
- “漳”是指漳河,诗人可能在此地居住,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融,字季珪,唐代诗人,曾任职于朝廷,因对仕途的厌倦而归隐。他的诗作多表现对山水自然的热爱,及对诗歌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吴融归隐于山林时,表达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通过对宁静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淡泊。
诗歌鉴赏:
《寄尚颜师》是一首充满哲理的山水诗,展现了诗人追求内心宁静、渴望自然生活的情怀。全诗通过“静”与“动”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在繁杂世事中的清醒与自我反思。开头两句强调了宁静的重要性,诗人认为这种宁静是他人生的导师,暗示了对物质追求的放弃。接下来的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在自然中悠闲自得的状态,仿佛与世无争。最后两句则通过自叹与景物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生活的思考与怀念。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深邃的哲思,既有对自在生活的向往,也有对过往的回顾,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僧中难得静:在寺庙的喧嚣中,宁静显得尤为珍贵。
- 静得是吾师:这种宁静教会了我很多道理。
- 到阙不求紫:来到权贵的地方,我并不想追求名利。
- 归山只爱诗:回到山林,我只对诗歌情有独钟。
- 临风翘雪足:在风中,双足如雪般洁白。
- 向日剃霜髭:向阳光剃去胡须,象征着新生。
- 自叹眠漳久:对自己在漳水边安眠的状态感到自嘲。
- 双林动所思:双林的景色引发了我的思绪。
-
修辞手法:
- 对偶:如“临风翘雪足,向日剃霜髭”,形成和谐的对比。
- 比喻:将宁静比作老师,强调其重要性。
-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他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意象分析:
- 宁静:象征内心的平和,体现诗人的追求。
- 紫衣:象征权力与地位,诗人对此的蔑视。
- 雪足、霜髭:自然的意象,表现诗人对自然的依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静得是吾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对权利的渴望
b) 对宁静的珍视
c) 对名利的追求 -
“到阙不求紫”中的“紫”指的是什么? a) 紫色的花
b) 官职
c) 紫衣
答案:
- b) 对宁静的珍视
- b) 官职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吴融的《寄尚颜师》与王维的《鹿柴》均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通过宁静的意象传达了对人世纷扰的超脱。两者都体现了唐代诗人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但吴融更加强调内心的宁静,而王维则更多地描绘自然的美景。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吴融诗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