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酬刘使君》

时间: 2025-01-04 12:54:17

异乡冬至又今朝,回首家山入梦遥。

渐喜一阳从地复,

却怜群沴逐冰消。

梅含露蕊知迎腊,柳拂宫袍忆候朝。

多少故人承宴赏,五云堆里听箫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冬至酬刘使君
作者: 殷尧藩 〔唐代〕

异乡冬至又今朝,
回首家山入梦遥。
渐喜一阳从地复,
却怜群沴逐冰消。
梅含露蕊知迎腊,
柳拂宫袍忆候朝。
多少故人承宴赏,
五云堆里听箫韶。

白话文翻译:

在异乡的冬至又到了今天,
我回首故乡的山水,梦中依稀遥远。
渐渐地高兴了,阳光从地面复苏,
却又怜惜那些寒气随着冰雪的消融而去。
梅花含着露水的花蕊,知道腊月即将来临,
柳条轻拂着宫袍,想起了早朝的情景。
有多少故人一同承欢宴饮,
在五彩云堆中听着箫声和韶乐。

注释:

  • 异乡: 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 入梦遥: 形容对故乡的思念,如同梦中遥不可及。
  • 一阳: 指阳光,象征着阳光的回归和温暖。
  • 群沴: 指混杂的寒气或霜气。
  • 梅含露蕊: 梅花的花蕊上沾着露水,象征冬天的生命力。
  • 柳拂宫袍: 柳树的枝条轻轻拂动着华丽的朝服,表达了对朝廷生活的向往或回忆。
  • 承宴赏: 共同参与宴会与赏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殷尧藩是唐代的一位诗人,其作品多表现对山水的热爱、对故乡的思念,擅长用细腻的笔触描写自然与人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冬至之际,诗人身处异乡,思念故乡的情感与对冬天寒冷的感慨交织着。同时,冬至作为一年中最短的一天,象征着阳光的回归与新生的希望。

诗歌鉴赏:

这首《冬至酬刘使君》通过描绘冬至时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冬季气候的细腻感受。诗的开头以“异乡冬至又今朝”引入,立即让人感受到孤独和对故乡的眷恋。接着,诗人通过“回首家山入梦遥”展现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似乎在异乡的每个冬至,都是对故乡的无尽回忆。

“渐喜一阳从地复”则是一个转折,诗人终于意识到冬天虽然寒冷,但阳光的回归意味着春天的希望。紧接着“却怜群沴逐冰消”,他又表现出对冬季寒冷消退的依依不舍,似乎在感慨冬去春来的无奈。诗中提到的梅花和柳树,分别象征着冬天与春天的交替,展现了自然的生生不息。

最后两句“多少故人承宴赏,五云堆里听箫韶”,更是升华了情感,抒发出与故友欢聚的美好时光,尽管身在异乡,心中依然怀有对故人的温暖与怀念。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情感细腻,构建了一个冬至时节的美丽画面,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与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异乡冬至又今朝” - 在异乡的冬至又来到。
  2. “回首家山入梦遥” - 回首故乡的山水,梦中是那么遥远。
  3. “渐喜一阳从地复” - 渐渐高兴,阳光从地面复苏。
  4. “却怜群沴逐冰消” - 但又怜惜寒气随着冰雪消融。
  5. “梅含露蕊知迎腊” - 梅花沾着露水,预示着腊月即将到来。
  6. “柳拂宫袍忆候朝” - 柳枝轻拂华美的朝服,想起早朝的情景。
  7. “多少故人承宴赏” - 有多少故人共同享受宴会与赏乐。
  8. “五云堆里听箫韶” - 在五彩的云堆中听着箫声与韶乐。

修辞手法:

  • 比喻: “一阳从地复”将阳光比作生命的复苏。
  • 拟人: “梅含露蕊知迎腊”赋予梅花以思想与情感。
  • 对仗: 诗中各句之间有着对仗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描绘冬至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冬季与春季交替的感慨,以及对友人聚会的珍惜,体现了他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冬至: 象征着寒冷与黑暗,也预示着阳光的回归。
  • 梅花: 代表冬天的生命力和坚韧。
  • 柳树: 象征春天的到来与生机。
  • 故人: 代表着温暖的情感和人际关系的珍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异乡”是指哪里?

    • A. 家乡
    • B. 远方
    • C. 朋友的家
    • D. 自己的住所
  2. “一阳从地复”中的“一阳”指的是什么?

    • A. 阳光
    • B. 一种植物
    • C. 一种动物
    • D. 冬天
  3. 诗中提到梅花含露蕊,预示什么?

    • A. 春天的到来
    • B. 夏天的热烈
    • C. 秋天的凋零
    • D. 冬天的寒冷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望》杜甫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通过月色与寂静的夜晚来表现情感。
  • 杜甫的《春望》则在国家动荡中对春天的渴望,体现了对社会的关切与人道主义的情怀。这两首诗在思乡的情感上均有相似之处,但表达方式和情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