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景玄上人还山》
时间: 2025-01-19 03:43: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景玄上人还山
殷尧藩 〔唐代〕
嵩阳听罢讲经钟,
远访庭闱锡度空。
蒲履谩从归后织,
衲衣犹记别时缝。
地横龙朔连沙暝,
山入乌桓碧树重。
梵宇传来金贝叶,
花前拜捧慰亲容。
白话文翻译:
在嵩阳山上听完了讲经的钟声,
远道而来拜访,感到一片空旷。
蒲草做的鞋子随意从归来后织成,
僧衣还记得离别时的缝合。
地平展延,龙朔与沙滩相连,
山峦深处,乌桓树木苍翠重叠。
从寺院传来金色的贝叶声,
在花前恭敬地捧着,慰藉亲人的容颜。
注释:
字词注释:
- 嵩阳:嵩山的阳面,指的是嵩山的一个地方,著名的佛教圣地。
- 讲经:讲授佛教经典。
- 锡度:赐予法度,指佛教的恩惠或教导。
- 蒲履:蒲草制成的鞋子。
- 衲衣:和尚所穿的衣服。
- 龙朔:指地名,可能与龙有关的地方。
- 乌桓:指一种树,象征苍翠。
- 梵宇:佛教寺院。
- 金贝叶:形容寺院的钟声或乐器声。
- 亲容:亲人的容颜。
典故解析:
此诗涉及到的典故主要是佛教文化,作者通过对寺院、讲经、僧衣等元素的描绘,表达了对修道生活的向往与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殷尧藩(约公元775年-约公元835年),字景然,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以其清新雅致的诗风著称。殷尧藩的诗歌多描写山水与佛教主题,具有浓厚的道教和佛教思想。
创作背景:
《送景玄上人还山》是殷尧藩送别一位名为景玄的高僧的诗作,描绘了送别时的情景和对高僧归山的祝福。诗中反映了作者对高僧修道生活的敬仰,以及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送景玄上人还山》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送别高僧时的情感,诗中的意象丰富,既有自然景色的描写,也有佛教文化的融入。开篇提到“嵩阳听罢讲经钟”,便将读者带入了清幽的寺院氛围,钟声回荡,传递出一种宁静的修行氛围。接着“远访庭闱锡度空”,表达了对高僧的敬仰,同时也暗含了世俗与修道的对比,世俗的繁忙与高僧的空灵形成鲜明对比。
“蒲履谩从归后织,衲衣犹记别时缝”,则通过细腻的生活细节,展现了对高僧的情感牵挂,蒲草鞋和僧衣成为了情感的象征,暗示着对高僧归隐生活的深切思念。
后半部分的“地横龙朔连沙暝,山入乌桓碧树重”,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色,展现了高僧归山后的宁静与安详,令人向往。而最后一句“梵宇传来金贝叶,花前拜捧慰亲容”,则是对高僧的祝福,表达了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与祝福,展现了诗人在送别中的深邃情感。
整首诗在意象上结合了自然、佛教与人情,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嵩阳听罢讲经钟:描绘了在嵩阳山上听完讲经的场景,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远访庭闱锡度空:表达对高僧的敬仰与失落感,突显出世俗生活的空虚。
- 蒲履谩从归后织:细节描写,显示了对高僧的思念与牵挂。
- 衲衣犹记别时缝:通过僧衣的细节,展现了对别离时光的怀念。
- 地横龙朔连沙暝:描绘自然景色,表现出高僧归隐后的宁静。
- 山入乌桓碧树重:描绘山林的苍翠,形成一种幽静的环境。
- 梵宇传来金贝叶:金贝叶声象征着佛教的教导,传递出祝福。
- 花前拜捧慰亲容:在花前恭敬地捧着,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与祝福。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蒲履谩从”与“衲衣犹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金贝叶声比作佛教的教导,展现了佛教的深邃内涵。
- 意象:通过自然景物(如山、树)与生活细节(如鞋、衣)结合,表达情感的细腻与真实。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以送别高僧为主题,表现了对修道生活的向往,对高僧的敬仰,以及对世俗生活的思考。诗中流露出对自然与内心平静的渴望,同时也传达了对亲人的祝福与思念,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嵩阳:象征着清净与佛教文化的圣地。
- 讲经钟:象征着智慧的传递与内心的宁静。
- 蒲履、衲衣:代表着修道者的生活与信仰。
- 龙朔、乌桓:展现了苍翠的自然,象征着归隐后的宁静。
- 金贝叶:象征着佛教的教义与祝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嵩阳”指的是哪个地方?
A. 嵩山
B. 泰山
C. 黄山
D. 华山 -
“蒲履谩从归后织”中的“蒲履”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草
B. 一种鞋
C. 一种衣服
D. 一种食物 -
全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世俗生活的羡慕
B. 对高僧的敬仰与思念
C. 对自然的热爱
D. 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静夜思》李白
- 《早发白帝城》李白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高》相比,两首诗都涉及自然景色的描绘,但《登高》更强调孤独与思乡的情感,而《送景玄上人还山》则突出对高僧的敬仰与祝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殷尧藩诗文集》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深入理解《送景玄上人还山》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