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
时间: 2025-01-08 22:29:0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
白首流离不得还。
故乡窅窅日夜隔,
音尘断绝阻河关。
朔风萧条白云飞,
胡笳哀急边气寒。
听此愁人兮奈何,
登山远望得留颜。
将死胡马迹,
宁见妻子难。
男儿生世轗轲欲何道,
绵忧摧抑起长叹。
白话文翻译:
你难道没有看到年轻壮年时从军出征的人吗?
如今已白发苍苍,却仍然流浪在外,无法回归故乡。
故乡遥远,日日夜夜都难以相见,
音信全无,难以穿越河关。
北风萧瑟,白云飘飞,
边塞的乐声悲怆,寒气袭人。
听到这些,我愁苦的人该如何自处?
登高远望,面容却不再如昔。
即使死去,留在战马身上的足迹,
也比见到妻子更为困难。
作为男子,人生如同车辙般艰难,
忧愁绵绵,心中压抑,长叹不已。
注释:
- 少壮:年轻时,指年轻的士兵。
- 白首:指年老,白发苍苍。
- 窅窅:深远,形容故乡的遥远和难以抵达。
- 音尘:音信,消息的踪迹。
- 朔风:北风,指寒冷的风。
- 胡笳:胡人的乐器,通常用来表现边疆的悲凉气氛。
- 奈何:怎样,如何。
- 轗轲:形容人生路途艰难,像车轮辗轧一样艰辛。
典故解析:
这首诗反映了古代士兵征战的艰苦与对故乡的思念,尤其是在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士兵常常不得归家。诗中提到的“胡笳”是边疆的乐器,常用来表现悲凉的情感,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鲍照(约430-500年),字明远,号少游,南朝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擅长赋和诗,他的作品多表达个人情感与历史感慨,风格清新而蕴含哲理。
创作背景:
诗作产生于战乱频繁的南北朝时期,诗人借自身经历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命运的无奈,反映了那个时代士兵的辛酸与苦楚。
诗歌鉴赏:
《拟行路难》是一首充满感伤与思考的诗作,作者通过对少壮从军的描写,表现出对战乱年代士兵命运的深切关怀。开篇便点明主题,少壮出征,白首流离,体现了战争对人生命运的影响。随后,诗人用“故乡窅窅”来描绘因战争而生的离散与无奈,表现出士兵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悲伤的气氛,尤其是“朔风萧条白云飞”一句,恰如其分地展现了边关的孤寂与寒冷。结尾处,诗人发出感慨,虽生而为男儿,却感受到生活的艰难与无奈,表现出一种对命运的反思与抗争。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也有对社会现状的批判,发人深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引入话题,询问读者是否看到了年轻时从军的壮士。
- 白首流离不得还:表达士兵年老后仍流浪在外的悲惨境况。
- 故乡窅窅日夜隔:故乡遥远,难以相见,营造出一种思乡的情感。
- 音尘断绝阻河关:音信全无,难以穿越河关,进一步加深了离愁。
- 朔风萧条白云飞:描绘边塞的萧瑟景象,渲染氛围。
- 胡笳哀急边气寒:胡笳的悲鸣与寒冷的气息相结合,突出边疆的凄凉。
- 听此愁人兮奈何:表露出诗人无奈与愁苦的情绪。
- 登山远望得留颜:即使登高远望,面容也已不再如昔,体现时间的无情。
- 将死胡马迹:即使战马的足迹也难以见到,映射对生命的无能为力。
- 宁见妻子难:见到妻子反而更加困难,表达对家庭的思念。
- 男儿生世轗轲欲何道:反思人生的艰辛,感叹命运的无常。
- 绵忧摧抑起长叹:长久的忧虑让人感到压抑,最终长叹而出。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轗轲”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
- 对仗:如“白首流离”和“故乡窅窅”,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界的元素与人的情感紧密结合,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战争带来的离散与无奈的深切思考,展现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艰辛的感慨,反映了古代士兵在战乱中所承受的痛苦与孤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少壮:象征着年轻与希望,暗示战争的破灭。
- 白首:代表衰老与无奈,强调时间的流逝。
- 故乡:象征着温暖和归属感,反映对家园的渴望。
- 朔风、胡笳:描绘边疆的寒冷与孤寂,增加了诗的悲凉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白首流离”意指: A. 年轻时的壮志
B. 年老后仍流浪
C. 回到故乡
D. 享受安逸 -
填空题:诗人通过“朔风萧条”、“胡笳哀急”等意象表达了对____的感受。
-
判断题: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赞美。
(对/错)
答案:
- B
- 边境的孤寂与悲凉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可以将《拟行路难》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进行比较,前者更多地表现了对战争的无奈与思考,而后者则表达了对友人的送行与对未来的期盼。两者在情感基调上虽有不同,但都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内心的挣扎与对故乡的眷恋。
参考资料:
- 宋代朱熹《诗集》
- 清代陆游《诗词选》
- 现代研究《南北朝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