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寻萍公》

时间: 2025-01-01 13:12:03

闻在湓城多寄住,随时谈笑浑尘埃。

孤峰恐忆便归去,

浮世要看还下来。

万顷野烟春雨断,九条寒浪晚窗开。

虎溪桥上龙潭寺,曾此相寻踏雪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寻萍公
作者: 齐己 〔唐代〕

闻在湓城多寄住,
随时谈笑浑尘埃。
孤峰恐忆便归去,
浮世要看还下来。
万顷野烟春雨断,
九条寒浪晚窗开。
虎溪桥上龙潭寺,
曾此相寻踏雪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听说你在湓城寄居很久,随时都能欢笑谈话,心中无忧。孤峰让我感到恐惧,似乎想要回去,而浮世则让我想要再看看。广阔的野外烟雾笼罩,春雨绵绵,景象模糊;九条寒冷的浪潮从晚窗外涌入。我在虎溪桥上和龙潭寺曾经一同寻访,踏雪而归。

注释

  • 湓城:古城名,位于今湖北省。
  • 孤峰:指高耸的山峰,暗示孤独。
  • 浮世:指尘世,世俗生活。
  • 万顷:形容面积广阔的意思。
  • 寒浪:指寒冷的海浪。
  • 虎溪桥龙潭寺:地名,诗人曾在此地游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约 780-842),字子云,号惟白,唐代诗人,曾任地方官,晚年隐居于山林,乐于山水,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齐己隐居生活中,表达了他对好友萍公的思念及对世俗生活的思考,反映了他在繁华与宁静之间的内心挣扎。

诗歌鉴赏

《寄寻萍公》是一首充满人情味的诗作。诗中,齐己通过描绘与友人相处的场景,表达了对友情的珍惜与向往。开篇即以“闻在湓城多寄住”引入,诗人在此表达了对萍公生活状况的关心。接下来的几句则表现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无奈与对高山孤峰的向往,显现出他对自由与真挚感情的渴望。

诗末部分提到的“虎溪桥上龙潭寺”,则不仅是对往昔游玩的回忆,更是对友谊的坚固象征。整体上,这首诗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友情的深刻理解与描绘,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闻在湓城多寄住:听说你在湓城寄居,生活安稳。
  2. 随时谈笑浑尘埃:随时都能谈笑,心中无尘无虑。
  3. 孤峰恐忆便归去:孤独的山峰让我想起过往,想要回归。
  4. 浮世要看还下来:想在浮世中再多看一看。
  5. 万顷野烟春雨断:广阔的野外被烟雾笼罩,春雨使景象模糊。
  6. 九条寒浪晚窗开:晚窗外的寒冷浪潮不断涌入。
  7. 虎溪桥上龙潭寺:提到曾在虎溪桥和龙潭寺游玩。
  8. 曾此相寻踏雪回:回忆与友人踏雪而归的情景。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孤峰比作心中向往的归处。
  • 对仗:如“万顷野烟”与“九条寒浪”,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用“浮世”、“春雨”表达对生活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友情、孤独与生活的哲理展开,表现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思考与对自然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湓城:象征友谊的寄托地。
  • 孤峰:象征孤独与思考。
  • 野烟、寒浪:象征世俗生活的模糊与动荡。
  • 虎溪桥、龙潭寺:象征美好的回忆与友谊的见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齐己的字是什么?

    • A) 子云
    • B) 志明
    • C) 俊杰
  2. 诗中提到的“万顷”是指什么?

    • A) 高山
    • B) 广阔的野外
    • C) 小溪
  3. 诗人对友人的感情是怎样的?

    • A) 无所谓
    • B) 深切思念
    • C) 轻蔑

答案

  1. A) 子云
  2. B) 广阔的野外
  3. B) 深切思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别》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齐己与王维:齐己的诗更显孤独与思考,王维则更强调自然与人情的交融。
  • 齐己与李白:齐己的情感细腻,李白则更豪放,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与思想。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齐己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