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

时间: 2025-01-17 09:40:36

造化安能保,山川凿欲翻。

精华销地底,珠玉聚侯门。

始作骄奢本,终为祸乱根。

亡家与亡国,云此更何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造化安能保,山川凿欲翻。
精华销地底,珠玉聚侯门。
始作骄奢本,终为祸乱根。
亡家与亡国,云此更何言。

白话文翻译:

大自然怎么能够保全一切呢?山川河流都在遭受重创。
大地的精华都消失在地下,珠宝和玉石却集中在权贵之家。
奢华的生活最初是由骄傲引发的,最后却是祸乱的根源。
一个家庭的破灭与一个国家的灭亡,难道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造化:自然,天地的创造力。
  • 安能:怎么能够。
  • :保全,保护。
  • 精华:大自然的精粹、善良之物。
  • :消失,损耗。
  • 地底:地下,隐蔽的地方。
  • 珠玉:珍贵的宝物。
  • 骄奢:骄傲和奢侈的生活。
  • 祸乱:灾祸和混乱。
  • 亡家与亡国:家庭的覆灭和国家的灭亡。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骄奢”,可以联想到历史上因奢侈而灭亡的王朝,比如唐末的奢侈风气导致的社会动荡。
  • “亡家与亡国”则反映了古代士人对家国兴衰的深刻关注,强调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字景思,号独醒,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13年,卒于公元774年。他是华北地区著名的诗人,擅长五言诗和七言诗,作品多以清新自然、富有哲理著称。

创作背景: 《寓言》创作于唐代中期,正值政治动荡和社会矛盾突显的时期。诗人通过对自然和人性深刻的观察,揭示了奢华生活的危害,抒发对社会现状的忧虑与思考。

诗歌鉴赏:

《寓言》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作,通过对自然与人性相互关系的思考,传达了深刻的道理。诗的开头以“造化安能保”引出,展现了对自然法则的反思,暗示人类的骄傲与贪婪终将导致悲惨的后果。紧接着,诗人通过“精华销地底,珠玉聚侯门”揭示出在权贵之家,珍贵的资源被集中,而普通百姓却只能在黑暗中挣扎。这里不仅是对现实的批判,也是对人性贪婪的深刻揭示。

“始作骄奢本,终为祸乱根”一句,强调了奢侈生活的根源与后果,奢华生活的开始往往是由自私的欲望驱动,而其最终结果则是家庭的破灭和国家的灭亡,警示人们要警惕这种趋势。

整首诗结构严谨,层层递进,情感深邃,表现出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人性的思考。同时,诗中运用的意象和比喻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使得读者在品味诗句的同时,能够感受到诗人强烈的情感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造化安能保,山川凿欲翻。

    • 诗人提出自然的无力,暗示即使是自然的力量也无法保护人类的安宁,山川河流在破坏中难以自保。
  2. 精华销地底,珠玉聚侯门。

    • 自然的精华在地下消失,而财富却聚集在权贵之中,反映了社会的不公。
  3. 始作骄奢本,终为祸乱根。

    • 奢侈的生活始于骄傲,最终却成为灾难的根源,警示人们对奢华生活的警惕。
  4. 亡家与亡国,云此更何言。

    • 家庭的破灭与国家的灭亡是紧密相连的,诗人感叹道,这样的结果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自然的无力与社会的不公进行对比,生动形象地揭示出人性与社会的关系。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运用对仗,使其更具韵律感和节奏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奢华生活的深刻反思,提醒人们警惕骄奢所带来的危害,强调个人与国家、家庭之间的密切联系,传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忧虑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造化:代表自然的力量与法则。
  • 山川:象征自然的美与坚韧。
  • 精华:自然资源的象征,反映人类对自然的掠夺。
  • 珠玉:财富与奢华的象征,暗示社会的不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寓言》的主题是什么? A. 自然的力量
    B. 奢华生活的危害
    C. 家庭与国家的关系
    D. 对历史的反思

  2. 诗中提到的“骄奢”主要指什么?
    A. 贫困
    B. 权力的集中
    C. 奢华的生活方式
    D. 自然的破坏

  3. 诗中“亡家与亡国”意指什么?
    A. 家庭和国家的关系
    B. 家庭的灭亡
    C. 国家兴亡的原因
    D. 以上皆是

答案:

  1. B
  2. C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终南山》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寓言》更侧重于对奢华生活的批判,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两首诗都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但着眼点不同,展现出各自的风格特色。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齐己诗集》
  4.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