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江》

时间: 2025-01-01 14:04:49

两岸山青映,中流一棹声。

远无风浪动,正向夕阳横。

岛屿蝉分宿,沙洲客独行。

浩然心自合,何必濯吾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江
两岸山青映,中流一棹声。
远无风浪动,正向夕阳横。
岛屿蝉分宿,沙洲客独行。
浩然心自合,何必濯吾缨。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江面上,两岸的青山倒映在水中,水中央传来了划船的声音。远处平静无风,船正朝着夕阳的方向横渡。岛屿上蝉鸣声声,沙洲上有个旅人独自走行。心中澎湃的浩然之气,自然会与天地相合,何必还要洗净我的衣带呢?

注释:

  • 两岸山青: 两岸的山峰青翠欲滴。
  • : 倒映,反射在水面。
  • 中流: 水中央。
  • 一棹声: 划船时的声音。
  • 远无风浪动: 远处没有风浪起伏,水面平静。
  • 正向夕阳横: 船正朝着夕阳的方向行驶,横渡江面。
  • 蝉分宿: 蝉在岛屿上栖息。
  • 沙洲: 江中沙洲,沙滩。
  • 浩然心自合: 心中有一种浩然之气自然与天地合一。
  • 濯吾缨: 洗净我的衣带,指的是清洗衣服,象征物质的繁琐。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浩然之气”在道家与儒家文化中常被提及,象征一种高尚的气节与气概。在古代诗词中,常常通过自然景象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与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字景山,号青原,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79年,卒年不详。他以诗歌和禅宗思想相结合而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情感细腻,常反映出个人的哲学思考。

创作背景:

《秋江》创作于唐代,正值诗人晚年,身处社会动荡与个人内心的探寻之中。诗中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寄托了诗人对安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秋江》是一首描绘秋日江河美景的诗,通篇流露出一种宁静而又深邃的情感。诗的开头,两岸山青映衬着水面,营造出一种清新宜人的意境。接着,诗人通过“中流一棹声”的描写,增添了动态的元素,使得静谧的江面似乎瞬间活跃起来。

“远无风浪动,正向夕阳横”一句,展现了江面平静与夕阳的交融,形成了一幅温暖而和谐的画面。同时,夕阳的意象也象征着生命的流逝,诗人正以这种宁静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无常。

后半部分描绘了岛屿上的蝉鸣与沙洲上的独行旅人,表现了诗人在自然中的孤独与沉思。“浩然心自合”一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宽广与对宇宙的合一感,强调了心灵的清净与自然的和谐。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秋江的美丽景色,更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生命、自然与心灵的思考。诗人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邃的哲理,给人以启迪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两岸山青映: 描述了秋日江边青山的美景,给人以清新之感。
  2. 中流一棹声: 引入动态,船的划行声打破了静谧,增添了生活的气息。
  3. 远无风浪动: 进一步渲染环境的平静,暗示内心的宁静。
  4. 正向夕阳横: 船只的行驶方向象征着人生的追求,夕阳下的旅程具有哲学意味。
  5. 岛屿蝉分宿: 自然中的生物和谐共处,增添了生活的气息。
  6. 沙洲客独行: 描绘了独行者的孤独,反映了内心的思考。
  7. 浩然心自合: 表达出与自然合一的境界,体现了内心的豁达。
  8. 何必濯吾缨: 质疑世俗的繁琐,强调内心的清净更为重要。

修辞手法:

  • 对仗: “两岸山青映,中流一棹声”形成对称,增加诗的韵律感。
  • 意象: 运用了江水、青山、夕阳等自然意象,深化了主题。
  • 比喻: “浩然心自合”比喻内心的豁达与自然的统一。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诗人对内心宁静与自然和谐的追求。诗人借助自然的美好,反思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展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山: 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永恒。
  • 江水: 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旅程。
  • 夕阳: 既是美好的象征,也暗示着人生的终结。
  • 蝉鸣: 代表着生命的脆弱与孤独的思考。
  • 沙洲: 象征着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 A. 春
    B. 夏
    C. 秋
    D. 冬

  2. “浩然心自合”中的“浩然”指的是什么? A. 高远的气节
    B. 浪潮
    C. 寂静
    D. 快乐

  3. 诗中提到的“沙洲”象征着什么? A. 生命的繁华
    B. 人生的短暂
    C. 自然的美丽
    D. 人际关系

答案:

  1. C (秋)
  2. A (高远的气节)
  3. B (人生的短暂)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 描绘山中的宁静与秋天的美,与《秋江》有相似的自然主题,但王维更侧重于山的静谧。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 同样展现了自然与孤独的思考,感情基调更为沉重。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齐己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