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海盐杨寨官
作者:杨基 〔明代〕
海屿通村险,边城出敌遥。
旗灯秋雨塞,铃柝夜沟潮。
士饱争投石,农闲数舞箾。
毋令废收获,高陇有枯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海盐杨寨的危险与生活状况。海岛与村庄相连,地势险要,边境城池离敌人较远。秋天的雨水洒落在边塞,旗帜和灯火显得格外凄凉,夜晚的潮水在沟渠中涌动,铃声和哨声在耳边回响。士兵们饱餐后争相投石,农民们在闲暇时刻跳起舞来。希望不要让收获的季节被耽误,田野高处的苗子已经枯萎了。
注释:
- 海屿:指海边的岛屿,这里形容地势险要。
- 边城:边境的城市,通常用于防御敌人。
- 旗灯:指悬挂的军旗和灯火,象征守卫。
- 铃柝:古代夜间警报的工具,象征警戒。
- 士饱:士兵吃饱后,指他们的状态。
- 舞箾:舞蹈,古人用竹箫伴奏,形容农闲时的欢乐。
- 毋令废收获:不要耽误收获的季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基(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著有多首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常描写边塞及乡村生活。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国家安定、边境防卫的重要时期,诗人通过对海盐杨寨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海盐杨寨的描写,展现了边远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诗的前两句描绘了险要的地势和边境的安宁,暗示着安全与危险的交织。后两句则通过士兵与农民的对比,表现出战争与和平的矛盾。士兵们在战争中饱餐,农民则在闲暇时舞蹈,体现出生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诗中“毋令废收获,高陇有枯苗”的警示,彰显了对农田收成的重视。诗人用“枯苗”象征着被忽视的劳动成果,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关切。整体而言,诗歌不仅描绘了边塞生活的细腻景象,还传递了对和平安宁的期盼与对辛勤劳动的倡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海屿通村险:指出海岛与村落相连,地势险要,暗示了防御的重要性。
- 边城出敌遥:边城距离敌人遥远,表现出相对的安全感。
- 旗灯秋雨塞:秋雨洒落在塞外,军旗与灯火在雨中显得孤寂。
- 铃柝夜沟潮:夜间的警报声与潮水声交汇,营造出一种紧张气氛。
- 士饱争投石:士兵们吃饱后争相投石,表现出士兵的勇敢与团结。
- 农闲数舞箾:农民在闲暇时跳舞,体现出生活的乐趣。
- 毋令废收获:告诫人们要珍惜收获的季节,表现出对农业的重视。
- 高陇有枯苗:高地的苗子已经枯萎,暗示着被忽视的辛勤劳动。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士饱争投石,农闲数舞箾”,形式上工整,内容上形成对比。
- 意象:如“旗灯”、“铃柝”等意象,营造出边塞的特点与氛围。
-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边远地区生活的描绘,以及对勤劳与收获的重视,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安宁的期盼。
意象分析:
- 海屿:象征着险要与挑战。
- 边城:代表防御与安全。
- 秋雨:寓意着凄凉与孤独。
- 士兵与农民:分别代表战争与和平,表现出生活的多样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旗灯”指的是什么?
- A. 军旗和灯火
- B. 船帆和灯塔
- C. 农田和谷仓
-
“毋令废收获”的意思是?
- A. 要珍惜成果
- B. 不要耽误收获
- C. 忽视劳动
-
诗中士兵与农民的对比主要体现了什么?
- A. 战争与和平的矛盾
- B. 农业与商业的关系
- C. 富裕与贫穷的差距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 by 李白
- 《出塞》 by 王昌龄
诗词对比:
- 杨基的《寄海盐杨寨官》与王昌龄的《出塞》都描绘了边塞生活,但杨基更多关注平民生活的细腻,王昌龄则强调战争的壮烈。两首诗在主题上虽有相似,但情感基调与侧重点各有不同,展现了不同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生活。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与分析》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