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山寺》

时间: 2025-01-04 10:36:23

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

(疏木 一作:疏水)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山寺
贾岛 〔唐代〕

众岫耸寒色,
精庐向此分。
流星透疏木,
走月逆行云。
疏木一作疏水绝顶人来少,
高松鹤不群。
一僧年八十,
世事未曾闻。

白话文翻译

众多山峰耸立,寒色萦绕,
精致的庙宇在这里分开。
流星划过稀疏的树木,
月亮在逆行的云中穿行。
稀疏的树木仿佛水流,山顶上来的人很少,
高耸的松树让仙鹤独自栖息。
一位八十岁的僧人,
对世间的事物从未听闻。

注释

字词注释:

  • 众岫:众多的山峰。
  • 寒色:冷冽的色彩,常用于形容山色。
  • 精庐:精致的庙宇。
  • 流星:流星划过的景象。
  • 疏木:稀疏的树木。
  • 绝顶:山的顶端。
  • 不群:不与众同,指鹤的孤独。

典故解析:

  • “高松鹤不群”:形容高洁之人或事物,鹤作为仙鸟,常常象征超脱世俗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贾岛(779年-843年),唐代诗人,字阮籍,号崇彦,后人称其为“贾岛”。他以其深邃的意境和清新典雅的风格著称,代表作有《寻隐者不遇》等。

创作背景:

《宿山寺》写于贾岛隐居之际,他在山寺中静心修行,对自然与人世的体验有着深刻的感悟。此诗表现了他对高洁孤独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宿山寺》是一首描绘山中寺庙景致的诗,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隐逸生活的向往。开头两句“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描绘了群山环绕、寒气逼人的场景,给人一种冷峻清雅的感觉。接着“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通过流星和月光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悠远的氛围,仿佛时间在此刻凝固,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后面的几句通过“疏木一作疏水绝顶人来少”展现出山顶的冷清与孤寂,强调了隐士生活的少有人知和难以接触。最后“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将这位高龄僧人的超然与世俗的隔离完美体现,表现出对世事的淡然和对隐逸生活的赞美。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景,更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由的追求,显示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怀与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众岫耸寒色:许多山峰耸立,呈现出寒冷的色彩,描绘了山的雄伟与冷峻。
  2. 精庐向此分:精美的庙宇在这里分开,指向自然环境中的人文建筑。
  3. 流星透疏木:流星划过稀疏的树木,表现出夜空的动态美。
  4. 走月逆行云:月亮在逆行的云中穿行,给人以飘渺之感。
  5. 疏木一作疏水绝顶人来少:稀疏的树木似水流,山顶来的人很少,强调了山顶的清幽。
  6. 高松鹤不群:高耸的松树让鹤独自栖息,体现了高洁的气质。
  7. 一僧年八十:提到一位八十岁的僧人,强调其年岁与智慧。
  8. 世事未曾闻:他对世事一无所知,展示了隐士的生活状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树木比作水流,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对仗:全诗使用了对仗的结构,形成了音韵的和谐美感。
  • 拟人:通过“走月逆行云”,赋予月亮以动态,提升了诗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赞美,表现了诗人对世俗的淡泊及对自然的热爱。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自然与人、高洁与尘世之间的对比与和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峰:象征高远与孤独。
  • 庙宇:代表人文与信仰。
  • 流星:象征短暂与美丽。
  • 松树与鹤:象征高洁与孤傲。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根据内容,贾岛的《宿山寺》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城市的繁华
    • B. 山中隐士的生活
    • C. 战争的悲惨
  2. 诗中提到的“高松鹤不群”意指什么?

    • A. 鹤是普通鸟类
    • B. 鹤的孤独与高洁
    • C. 鹤与其他鸟类的友谊
  3.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

    • A. 赞美世俗生活
    • B.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C. 对战争的控诉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贾岛《宿山寺》王维《山居秋暝》:两首诗都描绘了山中生活的清幽,但贾岛更强调隐士的孤独与世事的无知,而王维则表现了山水的和谐美与人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贾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