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 至元六年二月望日登安陆白云楼楼今为分宪公廨城中有楚大夫宋玉故宅与池其井名琉璃井有兰台故基》
时间: 2025-01-01 11:11: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屹危阑郢都西北,滔滔汉水南去。
兰台陈迹何从访,废宅芳池凝伫。
愁绝处。空只有琉璃眢井蛙声聚。
千年遗绪。邈白雪宫商,雄风襟量,恍惚可神遇。
英灵在,应念诸孙卤莽。斯文徼福如许。
蕙肴兰藉椒浆奠,屈景幽魂同赴。
惊节序。却邂逅春深不识悲秋苦。
抚今怀古。谩醉墨淋漓,狂歌悽惋,和者应无数。
白话文翻译
在安陆的白云楼上,俯瞰西北的高阑,滔滔汉水向南奔去。兰台的遗迹,不知从何处可以寻访,废弃的宅邸和芳香的池塘让我凝神伫立。愁苦的时刻,只有琉璃井里聚集的蛙声。千年的遗迹,遥远的白雪宫商,豪放的风范,恍惚间仿佛能与神灵相遇。英灵依旧存在,应该想念那些叛逆的后辈。文采和福气如同这般。蕙兰、椒浆一同祭奠,幽魂共赴。惊叹节序,春深时却不识秋的悲苦。抚今追昔,醉于墨迹淋漓,狂歌悽惋,和声相应者应不在少数。
注释
- 屹:高耸的样子。
- 阑:栏杆。
- 郢都:古代一个城名,今指武汉。
- 滔滔:形容水势汹涌。
- 兰台:古代文人聚会之处。
- 陈迹:遗留下来的痕迹。
- 蛙声聚:蛙鸣声汇集。
典故解析
- 兰台:指古人文士聚集之所,代表文化传承。
- 英灵:指古代名人的灵魂,表达对文化先贤的追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宋褧,元代诗人,擅长写景抒情,其诗风格清新脱俗,富有生活情趣。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元代,作者在安陆的白云楼上,缅怀古人,感慨历史的变迁,表达对文化遗迹的追思。
诗歌鉴赏
这首《摸鱼儿》通过描绘安陆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迹,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与追思。开篇以“屹危阑郢都西北”描绘楼台的雄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接下来,诗人通过“兰台陈迹何从访”引入对历史遗迹的思考,感叹古代文化的消逝。整首诗充满了对历史的怀旧情绪,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勾勒出了一幅充满历史厚重感的画面。
诗中“愁绝处”一句,深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愁苦,“空只有琉璃眢井蛙声聚”,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奈的苍凉感。下阕的“英灵在,应念诸孙卤莽”则展现了诗人对古代文化的敬仰与传承的责任感,意在提醒后人珍惜和发扬文化。
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有对历史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及对文化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屹危阑郢都西北:高耸的栏杆面向西北的郢都,展现出壮观的景象。
- 滔滔汉水南去:汉水的奔流不息,象征着历史的长河。
- 兰台陈迹何从访:古人的文化遗迹何处可以探访,引发怀旧之情。
- 废宅芳池凝伫:废弃的宅邸和芳香的池塘静静伫立,似乎在诉说往昔。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琉璃井蛙声聚”比拟文化的消逝与孤独。
- 对仗:如“蕙肴兰藉椒浆奠”,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与历史的交融,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化遗产的敬仰与对当下生活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兰台:象征文人雅集,文化传承。
- 琉璃井:象征孤独与历史的沉淀。
- 汉水:象征历史的流逝与大自然的力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兰台”象征什么?
- A. 自然风光
- B. 文化传承
- C. 战争遗迹
- D. 家庭聚会
-
诗人的情感主要是?
- A. 快乐
- B. 愁苦
- C. 激昂
- D. 平淡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 by 李白
- 《登高》 by 杜甫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对比,二者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事的思考,但《摸鱼儿》更多地融入了历史的感慨与对文化遗存的追思。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诗词鉴赏与解析》
- 《古诗词的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