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时间: 2024-12-31 15:23:3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水平湖,夕阳低树。扁舟还觅来时路。
到城料得几多程,停桡为欲寻僧去。
沓沓松萝,泠泠钟鼓。上方更在云深处。
鬓丝禅榻话今宵,从师要了无生句。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湖面如镜,夕阳斜挂在低矮的树梢上。我划着小船,寻找着来时的路。到达城里不知道还有多远,停下船只是为了想去找僧人。松树和藤萝交错,清脆的钟声和鼓声在耳边回荡。师父的禅房更在云深处。今夜我想与师父谈谈,向他请教无生的真谛。
注释:
- 秋水平湖:形容秋天湖水平静如镜。
- 夕阳低树:晚霞映照在矮树上,营造了宁静的氛围。
- 扁舟:小船,象征着诗人的孤独与旅途。
- 寻僧去:表达了诗人求法的愿望。
- 沓沓松萝:形容松树和藤萝的茂盛。
- 泠泠钟鼓:清晰的钟声和鼓声,传递出寺庙的宁静。
- 无生句:指的是佛教中的无生法门,表示一种超脱生死的智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奕,元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作品留存较少,风格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他的诗作常常反映出对自然和人文的独特感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元代,社会动荡,诗人常常寻求心灵的寄托。诗中对寻僧问道的描写,体现了对宗教的向往与思考,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诗歌鉴赏:
《踏莎行》是一首充满了禅意的诗作,整首诗通过描绘秋日的湖光山色,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开篇提到的“秋水平湖,夕阳低树”,不仅描绘了秋天的自然景象,更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氛围。这种宁静正是诗人内心所渴求的。在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提到自己划着小船,试图寻找来时的路,这不仅是物理上的寻找,更是心灵上的追寻。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逐渐将视角转向了内心的探索,尤其是在“停桡为欲寻僧去”一句中,诗人显露出他寻求智慧和真理的渴望。
诗中关于松萝、钟鼓的描写,增添了诗的文化内涵,松萝象征着坚韧的生命力,而钟鼓声则是寺庙中常见的声音,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禅意盎然的意境。最后一句“从师要了无生句”,则是对无生哲学的直接呼应,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向师父请教而获得超越生死的智慧。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沉静而深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与精神世界的思考,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水平湖,夕阳低树:描绘了秋季湖面如镜的宁静与夕阳洒落的温暖,为诗设定了一个安静的背景。
- 扁舟还觅来时路:小船在秋水中漂流,象征着诗人对过去的回忆与追寻。
- 到城料得几多程:对旅途的未知感到迷惘,不知还有多少路要走。
- 停桡为欲寻僧去:停下划桨,是为了去寻找心灵的寄托和智慧。
- 沓沓松萝,泠泠钟鼓:松树和钟鼓声交织,构建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 上方更在云深处:师父的居所在深山云雾之中,象征着智慧的难得与珍贵。
- 鬓丝禅榻话今宵:与师父的交谈,反映出对生命哲学的探讨。
- 从师要了无生句:向师父请教无生的真理,表示对佛教哲学的向往与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相结合,增强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沓沓松萝,泠泠钟鼓”,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使用松萝、钟鼓等意象,丰富了诗的内涵。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生命、自然与哲学的深刻思考,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和对智慧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水:象征着宁静与反思。
- 扁舟:代表孤独与探索。
- 松萝:象征坚韧与生命的持续。
- 钟鼓:传递出宗教的氛围与心灵的宁静。
- 无生句:佛教哲学的核心,象征着超越生死的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无生句”指的是哪种哲学?
- A. 生死轮回
- B. 超越生死的智慧
- C. 物质财富
-
诗人停桡的原因是什么?
- A. 因为风大
- B. 为了寻找僧人
- C. 因为天黑
-
诗中描绘的“秋水平湖”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愤怒
- B. 宁静
- C. 迷茫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韩奕与苏轼的比较:两位诗人都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但韩奕更注重内心的探寻,而苏轼则兼顾社会与个人情感的表达。两者的作品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表现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韩奕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