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时间: 2025-01-19 19:58:58

雪乱杨花,豆圆梅子,帘前渐觉消春意。

东风特为送春来,又教春去愁难避。

迟日窥帘,晴花落地,游丝拂逼行人袂。

平桥■绿自流红,莺声欲向斜阳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踏莎行》
雪乱杨花,豆圆梅子,帘前渐觉消春意。
东风特为送春来,又教春去愁难避。
迟日窥帘,晴花落地,游丝拂逼行人袂。
平桥绿自流红,莺声欲向斜阳醉。

白话文翻译:

雪花纷飞,杨柳的花絮飘散,梅子如豆般圆润,
在帘前渐渐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消逝。
东风特意送春来到,却又让春去后的忧愁难以避免。
阳光透过窗帘,晴天的花瓣飘落在地,
游丝轻轻拂动着行人的衣袖。
平桥边绿树成荫,红花自流而下,
黄莺的歌声仿佛要在斜阳下醉倒。

注释:

  • 杨花: 杨树的花絮,春天时常见的飘落物。
  • 豆圆梅子: 梅子圆润如豆,形象生动形容梅子的可爱。
  • 消春意: 春天的气息渐渐消散,表达了对春天的惋惜。
  • 东风: 春风,象征春天的到来。
  • 游丝: 形容轻柔的丝线,暗指春天的气息。
  • : 衣袖,表示行人在春天游玩的情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宜修,明代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清新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抒发个人情感,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创作背景:
该作品创作于明代春季,反映了诗人对春天变幻无常的感慨,以及春去时的愁绪。社会背景上,正值明代中期,社会文化活跃,诗词创作繁盛。

诗歌鉴赏:

《踏莎行》以精美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春天的短暂和逝去。开篇的“雪乱杨花,豆圆梅子”以生动的画面引入,立刻让人感受到春日的景象和气息的变化。诗中“东风特为送春来,又教春去愁难避”展现了春风的温暖和随之而来的忧愁,反映了人们对美好时光的珍视和对失去的惋惜。接下来的描写中,迟日、晴花、游丝等意象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春天画卷,既有生机盎然的景象,也有行人感受到的细腻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绘,体现了自然与人心的共鸣,表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短暂的思索。此外,“莺声欲向斜阳醉”结尾的意象,既是对春天的留恋,也是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雪乱杨花,豆圆梅子”: 开头以冬雪与春花并置,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春天的刚刚来临。
    • “帘前渐觉消春意”: 通过感官体验,表达春天的气息逐渐消失。
    • “东风特为送春来”: 春风的到来象征着春天的温暖与生机。
    • “又教春去愁难避”: 春天的离去带来的忧虑与不舍。
    • “迟日窥帘,晴花落地”: 描述阳光透过窗帘,花儿落地,展现春天的短暂。
    • “游丝拂逼行人袂”: 形象描绘游丝轻拂,展现春天的柔美。
    • “平桥绿自流红,莺声欲向斜阳醉”: 结尾的意象描绘出春天的美好与希望。
  • 修辞手法:

    • 比喻: 如“豆圆梅子”,形象生动,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拟人: 春风被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抒情性。
    • 对仗: 句式工整,增强了音乐美感。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春天的美好与短暂,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中美好瞬间的珍惜。

意象分析:

  • : 代表冬天的结束与春天的来临。
  • 杨花: 象征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梅子: 象征美好与希望。
  • 游丝: 表达春天的轻柔与短暂。
  • 莺声: 代表春天的欢快与生命的欢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豆圆梅子”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 A. 梅子的形状
    • B. 杨花的颜色
    • C. 春天的气息
  2. “东风特为送春来”中所指的“东风”象征着什么?

    • A. 冬天
    • B. 春天
    • C. 秋天
  3. 诗中有哪一句表达了对春天离去的感慨?

    • A. 雪乱杨花
    • B. 又教春去愁难避
    • C. 平桥绿自流红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日忆李白》王维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 比较沈宜修的《踏莎行》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首作品都表达了对春天的珍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李清照更注重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而沈宜修则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忧愁。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
  • 《明代诗词研究》
  • 《沈宜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