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闵明陪游天目湖,归荆溪虎堂作此赠之》

时间: 2025-01-14 13:25:29

目共天明,心与湖碧,闵郎挟我神仙域。

清灵万古浣心胸,红尘千丈溶无迹。

山曳柔裙,林亸烟髻,羡他猿鸟常相契。

宵深溪月一梳寒,荡空犹带琉璃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踏莎行
闵明陪游天目湖,归荆溪虎堂作此赠之
作者: 单人耘 〔近代〕

目共天明,心与湖碧,闵郎挟我神仙域。
清灵万古浣心胸,红尘千丈溶无迹。
山曳柔裙,林亸烟髻,羡他猿鸟常相契。
宵深溪月一梳寒,荡空犹带琉璃色。

白话文翻译:

在天目湖的明亮清晨,我的心灵与湖水一样碧绿,闵郎把我带入了这神仙般的境界。
这湖水清澈灵动,洗涤我内心的烦恼,世俗的烦扰在这里化为无形。
山峦轻柔地拂动着裙摆,树林中烟雾缭绕,羡慕那些猿猴与鸟儿的亲密无间。
夜深了,溪水上的月光如寒风轻抚,水面荡漾着琉璃般的色彩。

注释:

  • 目共天明:眼前的景色与天光一同明亮。
  • 心与湖碧:心中如湖水般清澈碧绿。
  • 闵郎:指诗中的友人,可能是闵明。
  • 神仙域:理想的、超脱世俗的境界。
  • 清灵:形容湖水的清澈灵动。
  • 红尘:指世俗生活和烦恼。
  • 山曳柔裙:山峦像女子轻舞的裙摆一样柔和。
  • 林亸烟髻:树林中的烟雾如同女子的发髻。
  • 羡他猿鸟:羡慕猿猴和鸟儿的自由与亲密。
  • 宵深溪月:深夜的溪水与月光交相辉映。
  • 琉璃色:形容水面如琉璃般的光滑与颜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单人耘(或称单人云),近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而著称。其诗作常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尤其在描写山水之美时,往往蕴含丰富的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与友人游览天目湖之际,表达了在自然美景中所感受到的心灵宁静与超脱,同时寄托了对友情的珍视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踏莎行》是一首充满自然情感的抒情诗,诗中描绘了天目湖的美丽景色及与友人闵明的游览体验。开篇便以“目共天明,心与湖碧”引入,形成一种视觉与心灵的共鸣。湖水的清澈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仿佛在这片天地间,所有的烦恼都被洗净,世俗的纷扰在此刻消失无踪。

接下来的描写中,“山曳柔裙,林亸烟髻”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景物与女子的柔美相结合,生动地展现了山水间的和谐与亲密。此处的比喻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动感,也透出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向往。

最后两句“宵深溪月一梳寒,荡空犹带琉璃色”则将诗意推向高潮,夜晚的月光与溪水相映成趣,令人感受到一种空灵的美感。整首诗在描绘自然风光的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和谐生活的渴望,充分展现了诗人在特定环境中的思想情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目共天明,心与湖碧:视觉与内心的共鸣,表明诗人心境的清澈。
    • 闵郎挟我神仙域:与友人共游,身心如同置身仙境。
    • 清灵万古浣心胸:湖水洗净诗人心中烦恼,赋予永恒的清新感。
    • 红尘千丈溶无迹:世俗烦恼在此刻化为无形,象征着对现实的超脱。
    • 山曳柔裙,林亸烟髻:自然景物的优美,运用拟人化的手法。
    • 羡他猿鸟常相契:对自然界生物之间和谐关系的羡慕。
    • 宵深溪月一梳寒:夜色与月光的交织,营造出冷清却美丽的意境。
    • 荡空犹带琉璃色:水面如琉璃般的色彩,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山曳柔裙”,形象生动。
    • 拟人:自然景物被赋予人性,增强了诗的情感。
    • 对仗:句式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象征宁静与清澈,代表内心的平和。
  • 山与林:代表自然的柔美与和谐,体现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猿鸟:象征自由与和谐,寄托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
  • 月与溪:夜晚的宁静与美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目共天明”的意思是: A. 眼前的景色明亮
    B. 眼睛明亮
    C. 早晨的天空
    D. 诗人的心情

  2. 诗句“山曳柔裙”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3. 诗中“羡他猿鸟常相契”的意思是: A. 羡慕猿鸟的自由
    B. 猿鸟常相爱
    C. 猿鸟生活在一起
    D. 求猿鸟的陪伴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山居秋暝》 王维

诗词对比: 《山居秋暝》与《踏莎行》均描绘了山水之美,但王维的作品更注重表现孤独与宁静,而单人耘的诗则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两者在意象的使用和情感的表达上各具特色,展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现代诗词解析》
  • 《古诗词的美学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