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宁远
作者: 陈之遴 〔明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先子曾持节,贤王复建牙。
安危身并系,兴替事空嗟。
蔓草埋残堞,阴风卷乱沙。
尚传余部曲,扶义赴京华。
白话文翻译:
先辈曾经掌握节令,贤明的王者又重新建立了军队。
个人的安危与国家的兴亡息息相关,面对兴衰变迁只能空自叹息。
杂草覆盖了残破的城墙,阴风卷起了四处的沙土。
仍然传承着先辈的余音,愿意扶义前往京城。
注释:
- 持节:指持有节令、指挥权,古时代表一种权威。
- 贤王:指明智的君主。
- 安危:指安定与危难。
- 空嗟:无奈地叹息。
- 蔓草:指野草,象征荒废和衰败。
- 残堞:指残破的城墙,象征过去的辉煌已不再。
- 余部曲:指传承下来的曲调或文辞。
- 扶义:扶持正义。
典故解析:
- 持节:古代帝王或大将军的权威象征。
- 贤王复建牙:隐喻历史上贤明君主重建国家,常用以赞美明主。
- 蔓草埋残堞:表现战乱后,昔日繁华已不复存在的凄凉。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陈之遴,明代诗人,尤以其古体诗闻名,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 创作背景:此诗反映了明代社会动荡、政治变迁及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歌鉴赏:
《宁远》这首诗通过对先辈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开篇提到“先子曾持节”,即是对历史的追溯,体现了对先辈的崇敬与对往日辉煌的向往。而“贤王复建牙”则流露出对理想君主的期盼,诗人在这里寄托了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
接下来的“安危身并系,兴替事空嗟”,则是对时代更迭的无奈与忧虑,个人的安危与国家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联,诗人对此感到悲伤与惋惜。尤其是“蔓草埋残堞,阴风卷乱沙”,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出一幅荒凉的景象,象征着昔日的繁荣已然消逝。
最后一句“尚传余部曲,扶义赴京华”则传达出一种希望与坚守,尽管身处困境,诗人依然愿意继承先辈的精神,扶持正义,前往京城寻求改变。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让整首诗充满力量,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信念的坚守。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先子曾持节,贤王复建牙”:追忆先辈的丰功伟业,呼唤贤明领导的重现。
- “安危身并系,兴替事空嗟”:个人安危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感慨兴衰变换的悲哀。
- “蔓草埋残堞,阴风卷乱沙”:描绘战后荒凉的景象,象征昔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
- “尚传余部曲,扶义赴京华”:传承先辈的精神,愿意为正义而战。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安危身并系,兴替事空嗟”,形成了和谐的节奏感。
- 比喻与象征:蔓草与残堞象征衰败,阴风则传达出社会动荡的氛围。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与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展现了诗人在困境中仍保持的希望与坚韧。
意象分析:
- 残堞:象征着过往的辉煌与现实的破败,呼唤人们对历史的反思。
- 蔓草:自然的生长与城市的衰败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 阴风:象征着不安的社会环境,传递出诗人对未来的忧虑。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先子曾持节”中的“持节”指的是什么?
- A. 拥有权力
- B. 传承文化
- C. 享受安逸
- 诗中提到的“蔓草”象征什么?
- A. 繁荣
- B. 荒凉
- C. 努力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绝望
- B. 希望
- C. 愤怒
- “先子曾持节”中的“持节”指的是什么?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春望》
-
诗词对比:
- 陈之遴的《宁远》与杜甫的《春望》均表达了对国家时局的忧虑,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的感慨与历史的追忆,而后者则更加关注现实的困境和国难之苦。
参考资料:
- 相关书目:
- 《明代诗词选》
- 《古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