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 卜者午夜吹笛,怆然有融予怀也》

时间: 2025-01-02 06:52:46

是何人弄笛,惊旅客,使魂销。

想身外茫茫,行来踽踽,深巷迢迢。

尘嚣。

渐随夜杳,但霏霏露湿敝缊袍。

空际几声颤响,悲凉更甚饧箫。

难消。

清泪如潮。

空令我,酒频浇。

有谁将命运,双肩担起,一手全操。

徒劳。

暗中摸索,奈千家闭户卧凉宵。

试问一枝笛子,甚时吹到明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木兰花慢
卜者午夜吹笛,怆然有融予怀也
作者:顾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旅客在夜深人静时听到笛声的感受,笛声惊扰了他,使他的灵魂感到恍惚。旅途的孤独与迷茫在心中蔓延,深巷幽暗,行走在这纷扰的尘世中,似乎一切都在随着夜色消逝。霏霏的露水浸湿了他的袍子,空中偶尔传来的笛声更加增添了他的悲凉,泪水如潮水般涌出,酒也无法解忧。命运的重担无人承担,他在黑暗中摸索,却发现千家万户都已安睡。他不禁问道:何时才能听到那笛声直至明朝?

注释

  • 弄笛:指吹笛子,弄是演奏之意。
  • 魂销:指灵魂迷失、恍惚。
  • 踽踽:形容孤独行走的样子。
  • 霏霏:形容细密的样子,这里指细雨或露水。
  • 饧箫:饧是指饴糖,这里指音调柔和的笛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随(1899-1984),字青山,号竹轩,江苏人,现代诗人、散文家、理论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生活中的细腻感受为题材,富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动荡的年代,诗人身处于战乱与社会变革之中,内心感受到深切的孤独与无奈。通过笛声,表达对命运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慨。

诗歌鉴赏

《木兰花慢》通过夜深人静时的笛声引发了诗人的思考与感情。诗的开头以“卜者午夜吹笛”引入,笛声既是乐声,也是孤独的象征,令人感到怅惘。接着,诗人描绘了旅途的孤独与迷茫,深巷迢迢、尘嚣难消,暗示着他对人生的困惑与无助。诗中多次提到的“清泪如潮”、“酒频浇”都体现了内心的痛苦与渴望,渴望能有人分担命运的重担。

后半部分“试问一枝笛子,甚时吹到明朝”则是对未来的渴望与不确定的表达,笛声象征着希望与美好,然而现实的无情让人感到无奈。这种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体现了人对命运的无力感和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是何人弄笛,惊旅客,使魂销:询问是谁在吹笛,笛声惊扰了旅客,使他感到魂牵梦萦。
  • 想身外茫茫,行来踽踽,深巷迢迢:思绪飘散,身处于茫茫的旅途中,孤独地走在漫长的巷子里。
  • 尘嚣渐随夜杳:尘世的喧嚣在夜深时逐渐消失。
  • 但霏霏露湿敝缊袍:只有细雨和露水浸湿了破旧的衣袍。
  • 空际几声颤响,悲凉更甚饧箫:空中传来几声颤动的笛声,愈发感到悲凉,比甜美的乐音更令人心痛。
  • 难消:心中的悲伤难以消除。
  • 清泪如潮:泪水如潮水般涌出。
  • 空令我,酒频浇:即使频频饮酒也无法解忧。
  • 有谁将命运,双肩担起,一手全操:谁能承担起命运的重任?
  • 徒劳:一切都是徒劳的。
  • 暗中摸索:在黑暗中摸索前行。
  • 奈千家闭户卧凉宵:千家万户都已入睡,只有我在寒冷的夜里徘徊。
  • 试问一枝笛子,甚时吹到明朝:我不禁问:这笛声何时才能传到明天?

修辞手法

  • 拟人:将笛声拟人,使其具有人性,增添情感。
  • 对仗:如“清泪如潮,空令我,酒频浇”形成对比,增强了情感表达。
  • 比喻:将泪水比作潮水,形象生动,强化内心的悲伤。

主题思想

诗歌深刻探讨了人生的孤独与对命运的无奈,借助夜晚的笛声,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与希望的渴望,同时也揭示了现实的无情与冷漠。

意象分析

  • 笛声:象征着孤独、悲伤与希望,反映了内心深处的渴望。
  • 夜晚:代表着孤独与迷茫,夜深人静中更显人心的脆弱。
  • 露水:象征着清冷与悲凉,暗示着人生的艰难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弄笛”指什么?
    A. 吹笛子
    B. 读书
    C. 写诗
    D. 作画

  2. 诗中提到的“清泪如潮”是形容什么?
    A. 乐声
    B. 悲伤
    C. 酒
    D. 露水

  3.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未来的憧憬
    B. 对命运的思考与孤独感
    C. 对爱情的追求
    D.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同样以夜晚为背景,表达孤独与思考。
  • 《静夜思》:李白的经典诗作,探讨思乡的情感。

诗词对比

  • 《登高》(王勃)与《木兰花慢》:两者都探讨了人生的无奈与孤独,但前者更显豪情,而后者则偏重于细腻的情感描绘。

参考资料

  • 《顾随诗文集》
  • 《中国现代诗歌流派与风格研究》
  • 《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