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时间: 2025-01-01 14:27: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作者: 王维 〔唐代〕
圣代无隐者,
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
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
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
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
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
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
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
勿谓知音稀。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盛世中没有隐士,英才们纷纷归来。
这使得东山的隐士,不得不顾及春天的野菜。
既然已经来到金门之外,谁又能说我的道路不正呢?
在江淮之间度过寒食节,在京洛缝制春衣。
在长安的路上摆酒相聚,却与我心意相违。
我本应乘着桂树的船行驶,但没多久就拂动了荆棘的门扉。
远处的树带着行客,孤城在落日余晖中。
我的谋划不被采用,别说知音难得。
注释
- 隐者:指隐居的人,通常指有才华而不愿仕途的人。
- 东山客:指陶渊明,寓意隐士。
- 金门:古代指长安城外的门。
- 寒食:指寒食节,清明前的一天,禁止生火做饭,通常吃冷食。
- 京洛:指京都长安及洛阳。
- 置酒:指设宴饮酒。
- 桂棹:指用桂木制成的船桨。
- 荆扉:指荆棘制成的门,象征贫寒和隐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维,字摩诘,号阮籍,唐代著名诗人、画家,生于701年,卒于761年。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中常融入禅宗思想,追求自然与心灵的和谐。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王维与好友綦毋潜的离别之际。綦毋潜因落第回乡,王维以此诗表达对朋友的惋惜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王维的《送綦毋潜落第还乡》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五言古诗,通过对隐士与士人的对比,表现了王维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诗的开头以“圣代无隐者”引入,直指盛世之下,人才纷纷涌现,隐士的价值似乎被淹没。王维用“东山客”象征那些选择隐退的人,展现了对社会理想的失落感。接下来的“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则描绘了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琐碎,映射出人生的无奈。
在“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中,王维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与对理想的坚持,尽管聚会的欢愉却掩盖不了内心的孤独。最后几句“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以景结情,营造出一种淡淡的愁绪,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反映了王维对人生的独特见解与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圣代无隐者:盛世之中没有隐士存在,反映出社会对隐士的忽视。
- 英灵尽来归:才俊们纷纷归来,显示出人才涌现的局面。
-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隐士们不得不放弃采摘野菜的悠然生活。
- 既至金门远:已然到达长安之外。
- 孰云吾道非:谁能说我的道路不正确呢?
- 江淮度寒食:在江淮之间度过寒食节,表现时间的流逝。
- 京洛缝春衣:在京洛地区缝制春衣,象征生计的忙碌。
- 置酒长安道:在长安的路上设宴聚会。
- 同心与我违:心意却与我相违,反映内心的孤独。
- 行当浮桂棹:本应乘着桂木船行驶。
- 未几拂荆扉:没多久就碰到荆棘的门,暗示困境。
- 远树带行客:远处的树木与行客相伴。
- 孤城当落晖:孤独的城池映衬着落日的余晖。
- 吾谋适不用:我的谋划没有被采用。
- 勿谓知音稀:不要说知音难得。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中,前后句对称,增强了节奏感。
- 象征:如“桂棹”象征着理想与追求,“荆扉”则象征困扰与艰难。
- 比喻:将隐士比作东山客,反映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反映了王维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社会现状的失落感,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友谊的珍视与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 隐士:象征追求自由的灵魂。
- 金门:象征理想的境地。
- 寒食:象征传统与时间的流逝。
- 桂棹与荆扉:象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维的《送綦毋潜落第还乡》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友谊的珍视
B. 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C. 对人生理想的思考
D. 以上全部 -
诗中提到的“东山客”指的是: A. 王维
B. 陶渊明
C. 綦毋潜
D. 李白 -
“同心与我违”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失落与孤独
B. 欢愉与快乐
C. 期待与希望
D. 忧愁与困惑
答案
- D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对比,李白的诗歌充满了豪情与奔放,而王维的诗则更为内敛与哲理,两者在表达情感时展现出不同风格与情境。王维关注的是内心的追求与思索,而李白则重在对外在世界的豪放态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王维诗集》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