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仙游观》

时间: 2025-01-04 09:25:33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同题仙游观
作者:韩翃 〔唐代〕

仙台初见五城楼,
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
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
细草香闲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
人间亦自有丹丘。

白话文翻译:

在仙台上首次看到五城楼,
风景萧瑟,刚刚停息的雨水。
远山的色彩与秦树在晚霞中交融,
近处的砧声传来,仿佛在报导汉宫的秋天。
稀疏的松影洒落在空旷的坛上,
细草的香气悠然自得在小洞中弥漫。
何必再去遥远的方外寻觅,
人间也自有仙人的丹丘。

注释:

  • 仙台:这里指的是一个高台,象征着仙境或超凡脱俗的地方。
  • 五城楼:可能指的是某个历史或神话中的五座城楼,象征着壮丽的景观。
  • 凄凄:形容风景凄凉,带有一种悲伤的美感。
  • 砧声:砧板发出的声音,古时多用于形容制作衣物的情景。
  • 丹丘:有仙人居住的山丘,象征理想的居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翃,唐代诗人,字景仁,出身于一个有文化的家庭,曾任官职。其诗作风格多样,尤其擅长描绘自然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游览仙游观时,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人间美好生活的珍视,反映了当时士人的精神追求与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同题仙游观》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诗的开头“仙台初见五城楼”,便给人以崇高而美丽的想象。诗人在此地感受到了风物的凄凉,而这种凄凉又与自然的美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接下来的山色与砧声,更是将自然与人文巧妙结合,显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深刻理解。诗的最后两句则表达了对人间美好生活的珍视,强调了即便不去追寻遥远的仙境,生活中也有许多珍贵的美好存在,这是一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展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与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了初见五城楼的情景,给人以高远的感觉。
  • 第二联通过“风物凄凄”传达出一种萧索的情感。
  • 第三联将远处的山色与秦树相连,暗含历史的深远。
  • 第四联通过“砧声”描绘出秋天的氛围,传达出人间的生活气息。
  • 第五联的“疏松影落”营造了宁静的氛围。
  • 第六联的“细草香闲”则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悠闲与自在。
  • 第七联强调不必去寻求遥远的仙境。
  • 第八联总结了人间的美好,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满意。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了对仗工整的句式,如“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 比喻:将人间的美好比作仙境,展现了人生的哲理。
  • 意象:如“仙台”、“五城楼”等意象丰富了诗的层次。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对人间生活的珍视,以及对远离世俗的哲思,展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仙台:象征着理想与超脱。
  • 五城楼:象征着壮丽的景观和历史的厚重。
  • 砧声:代表着普通生活的真实与温暖。
  • 丹丘:象征着理想的居所与心灵的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仙台”指的是什么?

    • A. 仙境的城堡
    • B. 一个高台
    • C. 远方的山峰
  2. “砧声”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 A. 秋天的到来
    • B. 忙碌的生活
    • C. 自然的宁静
  3.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思想?

    • A. 追求远方的理想
    • B. 珍视现实生活的美好
    • C.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了自然风光,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李白《庐山谣》:展现了对山水的赞美,情感却更为奔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韩翃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