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构亭台,示诸弟侄》
时间: 2025-01-06 15:30:21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新构亭台,示诸弟侄
作者: 白居易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平台高数尺,台上结茅茨。
东西疏二牖,南北开两扉。
芦帘前后卷,竹簟当中施。
清泠白石枕,疏凉黄葛衣。
开襟向风坐,夏日如秋时。
啸傲颇有趣,窥临不知疲。
东窗对华山,三峰碧参差。
南檐当渭水,卧见云帆飞。
仰摘枝上果,俯折畦中葵。
足以充饥渴,何必慕甘肥。
况有好群从,旦夕相追随。
白话文翻译:
这座平台高出地面几尺,台上盖着茅草。
东西两侧开了两个窗户,南北各有一扇门。
芦苇的帘子可以前后卷起,竹席铺在中间。
用清凉的白石做枕头,穿着疏松凉爽的黄葛衣。
我开怀坐在这里,迎着风,夏天的热气仿佛像秋天一样。
这种悠然自得的状态非常有趣,静静地坐着也不觉疲倦。
东窗外对着华山,三座山峰碧绿而参差。
南边的屋檐下可以看到渭水,卧着就能见到云帆飘荡。
仰头摘取树上的果实,低头折下畦中的葵菜。
这些足以填饱肚子,何必追求那些丰盛美味呢?
况且还有一群好朋友,朝夕相随,乐趣无穷。
注释:
字词注释:
- 茅茨:用茅草盖成的屋顶。
- 疏:稀疏,指窗户开得不紧密。
- 清泠:清爽而流畅。
- 黄葛衣:用黄葛树的树皮制成的衣服,轻便凉爽。
典故解析:
- 华山:中国五岳之一,象征险峻与美丽。
- 渭水:流经陕西省的河流,古诗中常用作意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关注民生,倡导社会正义。
创作背景: 《新构亭台,示诸弟侄》作于白居易晚年,时值他在洛阳的隐居生活。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以及与亲友共享闲适生活的愿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白居易在新建的亭台中,享受大自然的悠闲生活,展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满足。诗中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出亭台的环境,强调了清凉的夏日、山水的美丽以及食物的简单。白居易以清新明快的笔触,描绘出一个理想的隐居生活场景,传达出对简单生活的珍视和对朋友的陪伴的重视。
整首诗在结构上工整,意象丰富,展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尤其是“足以充饥渴,何必慕甘肥”,表达了对物质享受的超然态度,强调了生活中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满足与朋友的陪伴。这种思想在唐代文人中较为少见,更显得白居易的独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平台高数尺,台上结茅茨:描绘亭台的高度与结构,茅草屋顶给人以自然亲切感。
- 东西疏二牖,南北开两扉:展现亭台的通透,象征自然与生活的融合。
- 清泠白石枕,疏凉黄葛衣:表达了在自然环境下的恬静与舒适。
- 开襟向风坐,夏日如秋时:用“如秋时”来形容夏日的凉爽,反映出环境的优越。
- 东窗对华山,三峰碧参差:景色的描绘,背景的壮丽显现出诗人的胸襟。
- 仰摘枝上果,俯折畦中葵:生动展现了生活的乐趣与丰盈。
- 足以充饥渴,何必慕甘肥:强调精神生活的重要性,超越物质的追求。
- 况有好群从,旦夕相追随:表达了与朋友共度时光的快乐。
修辞手法:
- 比喻与拟人:将自然美景与人情味结合,增强了诗的情感。
- 对仗:如“东窗对华山,南檐当渭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一种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朋友间情谊的珍视,展现了诗人追求简单而真实生活的理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亭台:象征着宁静与闲适的生活环境。
- 华山、渭水:自然的雄伟与流动,象征着诗人心中的理想与思考。
- 果实与葵菜:象征着生活的丰盈与简单,反映出诗人对物质的淡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白居易在诗中提到的亭台是用什么材料构建的? A. 石头
B. 木头
C. 茅草
D. 砖块 -
诗中“足以充饥渴,何必慕甘肥”表达了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A. 追求物质
B. 享受简单生活
C. 向往奢华
D. 忽视饮食
答案:
- C. 茅草
- B. 享受简单生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白居易与陶渊明的作品都强调了对自然生活的追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同样展现了隐逸生活的理想,但白居易的作品更具清新明快的现代感,而陶渊明则更显古朴。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