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静法师东斋
王昌龄 〔唐代〕
筑室在人境,遂得真隐情。
春尽草木变,雨来池馆清。
琴书全雅道,视听已无生。
闭户脱三界,白云自虚盈。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世俗环境中营建一处隐居之所,由此体悟到内心深处的隐秘情感。随着春天的结束,万物开始枯萎,而雨水的到来使得池塘和建筑显得格外清新。琴音和书籍使得作者的道德修养更加高雅,耳目之所感已然与生死无关。闭上房门,超脱世间三界的束缚,仿佛白云在空中自由飘荡。
注释
- 筑室:建造房屋。
- 人境:人类居住的环境。
- 真隐情:真实的内心隐秘情感。
- 草木变:草木因春去而变得萧条。
- 池馆:指池塘与房屋。
- 全雅道:完全追求高雅的道理。
- 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佛教用语,代表世俗的纷扰。
- 白云自虚盈:比喻自然的自由与无拘无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759),字少峤,号称“诗家天子”,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作品以豪放、清新著称,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王昌龄隐居于东斋之时,反映了他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和对内心宁静的向往。唐代的社会背景使得诗人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栖息地,通过隐居来寻求自我修养与内心的平静。
诗歌鉴赏
《静法师东斋》是一首体现王昌龄个人理想与人生哲学的诗作。诗中通过“筑室”这一动作,展示了他选择隐居生活的决心,表达了在纷乱的人境中渴望找到真正的自我。春尽草木的意象,既象征着生命的无常,也暗示了人世间的变迁与悲凉。而“雨来池馆清”则表现出诗人对自然清新气息的赞美,展现了他内心的宁静。
“琴书全雅道”的描写中,琴与书象征着文化与修养,强调了在隐居生活中追求高雅的精神世界。最后,“闭户脱三界”则是诗人将世俗的烦恼抛弃,寻求与自然合一的理想境界,表现了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王昌龄对生活深刻的思考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使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超脱与宁静的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筑室在人境:在世俗的环境中建造房屋,暗示选择隐居。
- 遂得真隐情:由此体会到内心真正的隐秘情感。
- 春尽草木变:春天结束,万物枯萎,反映生命的无常。
- 雨来池馆清:雨水使得居所清新,表现对自然的热爱。
- 琴书全雅道:通过琴与书追求高雅的道德。
- 视听已无生:耳目所感与生死无关,反映一种超脱的境界。
- 闭户脱三界:关门远离世俗,追求自由。
- 白云自虚盈:白云自由飘荡,象征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
修辞手法
- 比喻:以“白云”比喻自由的生活状态。
- 对仗:如“春尽草木变,雨来池馆清”,表现诗歌的工整与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强调了个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展现了王昌龄对世俗生活的思考和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筑室:象征着隐居与独立。
- 草木:象征着生命的无常与变化。
- 雨水:象征着洗涤与新生。
- 琴书:象征着文化与精神追求。
- 白云:象征着自由与超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昌龄选择筑室的原因是什么?
- A. 追求高雅的文化
- B. 寻求内心的宁静
- C. 逃避世俗的烦恼
-
诗中提到的“三界”指的是什么?
- A. 人类的不同境界
- B. 佛教用语,指欲界、色界、无色界
- C. 自然的不同状态
-
“雨来池馆清”中,雨水的到来象征什么?
- A. 生命的结束
- B. 清新与洗涤
- C. 纷扰与喧嚣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对比,王昌龄的诗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而李白则更强调对酒与自然的欢愉。两者都体现了对自由的向往,但表现方式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王昌龄诗集》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