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潘兴化先生次韵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04 12:47: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髫丱曾趋组绶前,重来公已鬓苍然。 风尘望隔还山路,杖屦惭无学道缘。 遂有冥鸿归碧落,旧闻仙鹤产青田。 明时未合逃名尽,不惜文章与世传。
白话文翻译:
小时候曾有幸在您面前侍奉,如今再次相见,您的鬓发已苍白。 在尘世的风尘中,我们相隔遥远,如同山路的阻隔,我愧疚自己没有学习道法的缘分。 于是有如冥鸿归于碧落,我听闻您如仙鹤般在青田产下后代。 在明亮的时世中,不应完全逃避名声,我愿意不吝惜我的文章,与世人分享。
注释:
- 髫丱(tiáo guàn):指儿童时期。
- 组绶(zǔ shòu):古代官员的服饰,代指官员。
- 鬓苍然:鬓发苍白,形容年老。
- 风尘:比喻世俗的纷扰。
- 杖屦(zhàng jù):拄杖和穿鞋,代指行走。
- 冥鸿:比喻隐逸的高人。
- 碧落:指天空。
- 青田:地名,也比喻仙境。
- 明时:指政治清明的时代。
- 逃名:逃避名声。
诗词背景:
作者李东阳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诗歌多反映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这首诗是写给潘兴化先生的,表达了对长者的敬仰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自己愿意在清明的时代中,不逃避名声,而是通过文章与世人交流的决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长者的敬仰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作者对世俗的超脱和对道法的追求。诗中“髫丱曾趋组绶前”一句,回忆了童年时在长者面前的情景,而“重来公已鬓苍然”则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慨。后文通过对“风尘”和“还山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最后两句“明时未合逃名尽,不惜文章与世传”则表明了作者在清明的时代中,愿意通过文章与世人交流的决心。
诗词解析:
- 首联:通过对比童年和现在的情景,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长者的敬仰。
- 颔联:通过对“风尘”和“还山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颈联:通过“冥鸿归碧落”和“仙鹤产青田”的比喻,展现了作者对隐逸高人的向往和对仙境的想象。
- 尾联:表明了作者在清明的时代中,愿意通过文章与世人交流的决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冥鸿归碧落”和“仙鹤产青田”,通过比喻展现了作者对隐逸高人的向往和对仙境的想象。
- 对仗:如“髫丱曾趋组绶前,重来公已鬓苍然”,通过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了对长者的敬仰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自己愿意在清明的时代中,不逃避名声,而是通过文章与世人交流的决心。
意象分析:
- 髫丱:儿童时期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回忆。
- 组绶:官员的服饰,代指官员,表达了作者对长者的敬仰。
- 鬓苍然:年老的意象,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慨。
- 风尘:世俗的纷扰,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的厌倦。
- 还山路:隐逸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冥鸿:隐逸高人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隐逸高人的向往。
- 碧落:天空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仙境的想象。
- 青田:仙境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仙境的想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髫丱”指的是什么? A. 儿童时期 B. 官员的服饰 C. 年老的意象 D. 世俗的纷扰
-
诗中的“冥鸿归碧落”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对仗 C. 拟人 D. 排比
-
诗中的“明时未合逃名尽”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决心? A. 逃避名声 B. 不逃避名声 C. 隐逸生活 D. 世俗纷扰
答案: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赠卫八处士》: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王维的《山居秋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热爱。
诗词对比:
- 李东阳的《寄潘兴化先生次韵二首 其二》与杜甫的《赠卫八处士》都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李东阳的诗更多地展现了在清明的时代中,愿意通过文章与世人交流的决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诗别裁集》:收录了李东阳的诗歌,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了解明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