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敬闻仁甫在予坐以诗见诧因次韵并柬仁甫》

时间: 2025-01-19 21:54:12

不厌缁尘染素衣,此翁身迹信依依。

酒狂不作高阳醉,吟苦从教饭颗讥。

犹有舌存非是拙,更无家在莫思归。

何须重访东曹隐,风月西坛兴未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文敬闻仁甫在予坐以诗见诧因次韵并柬仁甫

不厌缁尘染素衣,此翁身迹信依依。 酒狂不作高阳醉,吟苦从教饭颗讥。 犹有舌存非是拙,更无家在莫思归。 何须重访东曹隐,风月西坛兴未稀。

白话文翻译

不厌缁尘染素衣,此翁身迹信依依。 不介意世俗的尘埃染黑了洁白的衣裳,这位老翁的身影确实依依不舍。

酒狂不作高阳醉,吟苦从教饭颗讥。 饮酒狂放但不至于像高阳那样醉倒,吟诗苦涩却因此受到饭粒的嘲笑。

犹有舌存非是拙,更无家在莫思归。 虽然舌头还在,但并非笨拙,更没有家在,不要想着回去。

何须重访东曹隐,风月西坛兴未稀。 何必再去寻找东曹的隐士,西坛的风月乐趣还未减少。

注释

  • 缁尘:黑色的尘土,比喻世俗的污浊。
  • 素衣:洁白的衣裳。
  • 依依:留恋不舍的样子。
  • 高阳醉:典故出自《史记·高阳酒徒》,形容醉酒。
  • 饭颗讥:比喻因诗作不佳而受到的嘲笑。
  • 舌存:指还能说话,比喻还有能力。
  • 东曹隐:指隐居的地方。
  • 风月:指风景和诗意。
  • 西坛:指诗人所在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东阳(1447-1516),明代文学家、政治家,字宾之,号西涯,湖广茶陵(今属湖南)人。他是明代中期的重要文学家,尤以诗文著称,与杨慎、徐祯卿并称“明初三大家”。他的诗文风格清新自然,善于运用典故,表达深邃的思想感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东阳在与友人文敬闻仁甫相聚时所作。诗中表达了诗人不畏世俗的污浊,坚持自己的文学追求,同时对友人的才华表示赞赏。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世俗的污浊与诗人的清高,展现了诗人不随波逐流的精神风貌。首联“不厌缁尘染素衣,此翁身迹信依依”表达了诗人不介意世俗的尘埃染黑了洁白的衣裳,显示出诗人对世俗的超然态度。颔联“酒狂不作高阳醉,吟苦从教饭颗讥”则通过对比饮酒与吟诗,表达了诗人对文学的执着追求,即使受到嘲笑也不放弃。颈联“犹有舌存非是拙,更无家在莫思归”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自信与无畏,即使没有家在,也不思念归去。尾联“何须重访东曹隐,风月西坛兴未稀”则表达了诗人对当前生活的满足,不需要再去寻找隐居之地,因为西坛的风月乐趣还未减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不厌缁尘染素衣:诗人不介意世俗的污浊染黑了洁白的衣裳,显示出超然的态度。
  2. 此翁身迹信依依:诗人的身影依依不舍,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
  3. 酒狂不作高阳醉:诗人饮酒狂放但不至于醉倒,显示出节制。
  4. 吟苦从教饭颗讥:诗人吟诗苦涩却因此受到嘲笑,表达了对文学的执着。
  5. 犹有舌存非是拙:诗人虽然舌头还在,但并非笨拙,显示出自信。
  6. 更无家在莫思归:诗人没有家在,不要想着回去,表达了对现状的满足。
  7. 何须重访东曹隐:诗人不需要再去寻找隐居之地,表达了对当前生活的满足。
  8. 风月西坛兴未稀:西坛的风月乐趣还未减少,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世俗的污浊与诗人的清高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超然态度。
  • 典故:使用“高阳醉”和“饭颗讥”等典故,增加了诗的文化内涵。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缁尘”与“素衣”,“酒狂”与“吟苦”,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不畏世俗的污浊,坚持自己的文学追求,同时对友人的才华表示赞赏。诗中展现了诗人的超然态度、执着追求和自信无畏,以及对当前生活的满足和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缁尘:比喻世俗的污浊。
  • 素衣:比喻诗人的清高。
  • 酒狂:比喻诗人的豪放。
  • 吟苦:比喻诗人的执着。
  • 舌存:比喻诗人的自信。
  • 风月:比喻诗意和乐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缁尘”比喻什么? A. 世俗的污浊 B. 诗人的清高 C. 酒狂 D. 吟苦

  2. 诗中“高阳醉”出自哪个典故? A. 《史记·高阳酒徒》 B. 《史记·高阳醉》 C. 《史记·高阳酒徒》 D. 《史记·高阳醉》

  3. 诗中“饭颗讥”比喻什么? A. 因诗作不佳而受到的嘲笑 B. 诗人的执着 C. 诗人的自信 D. 诗人的豪放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 徐祯卿《江南春》

诗词对比

  • 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与李东阳的这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超然态度和对文学的执着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诗别裁集》
  • 《李东阳诗集》
  • 《明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