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济里居酬庐肇见寻不遇》

时间: 2024-12-29 17:17:54

衡门掩绿苔,树下绝尘埃。

偶赴高僧约,旋知长者来。

云山堪眺望,车马必裴回。

问以何为待,惭无酒一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通济里居酬庐肇见寻不遇
作者: 刘得仁 〔唐代〕

衡门掩绿苔,树下绝尘埃。
偶赴高僧约,旋知长者来。
云山堪眺望,车马必裴回。
问以何为待,惭无酒一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衡门(指大门)紧闭,门前长满了绿苔,树下没有一点尘埃。偶然应邀去见高僧,转眼得知长者也来了。云山美景值得眺望,车马必然会循回而来。我问他在等什么,心中惭愧,连一杯酒都没有准备。

注释

  • 衡门:指大门,古代家宅的门,隐喻家中清静。
  • :关闭,遮掩。
  • 绝尘埃:没有尘土,形容环境清幽。
  • 高僧:指德高望重的僧侣。
  • 长者:指年长者或地位高的人。
  • 云山:指山景,形容自然景色。
  • 裴回:指车马来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得仁,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主要以山水田园诗见长。他的诗作常反映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结合,语言清新明快。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的某个清晨,诗人应邀拜访高僧,但因未能及时相遇而感到惋惜,反映了他对友谊的珍重以及对酒宴的传统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示了唐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开篇的“衡门掩绿苔”,即刻引人进入一个静谧的环境,隐喻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清幽。接着,诗人因高僧的邀请而前往,但却因长者的到来而感到意外和懊恼,这种情感的转变让人感受到诗人面对人生际遇时的无奈。

“云山堪眺望,车马必裴回”两句,描绘了自然的美景,同时也暗指人来人往的繁忙,体现了人们在追求名利与享受自然之间的矛盾。这种对比使得诗中的情感更加立体,尤其是最后一句“惭无酒一杯”,不仅表达了对待客之道的重视,也流露出诗人的谦逊和对友谊的渴望。

整首诗在宁静中透出淡淡的忧伤,展现了唐代文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情感表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衡门掩绿苔:描写了诗人所处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 树下绝尘埃:进一步强调环境的宁静,暗示内心的沉静。
  • 偶赴高僧约:表明诗人受邀拜访高僧,情感逐渐引入。
  • 旋知长者来:转折点,诗人意识到长者的到来,暗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云山堪眺望:自然的美景吸引着诗人,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向往。
  • 车马必裴回:车马的往来象征着世俗的繁忙与人际的交往。
  • 问以何为待:诗人发问,表现出他对长者的关注与尊重。
  • 惭无酒一杯:表达了诗人对主人身份的歉意,展示出他对招待的重视与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环境与心情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对仗:如“云山堪眺望,车马必裴回”,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衬:通过清静的环境与繁忙的车马形成对比,突显诗人的内心冲突。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在于对友谊的珍视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人通过自身的经历,表达出对待客之道的重视,展现出一种儒雅的情怀和深邃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衡门:象征家庭的安宁与隐秘。
  • 绿苔:代表自然的生机与清新。
  • 云山: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与心灵的向往。
  • :在古代文化中,酒常常象征着友谊与待客之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绝尘埃”意思是: A. 有很多尘土
    B. 没有尘土
    C. 尘土飞扬
    D. 只有一小部分尘土

  2. 诗人因为什么而感到惭愧? A. 没有准备酒
    B. 没有准备食物
    C. 没有邀请长者
    D. 没有去看高僧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刘得仁的《通济里居酬庐肇见寻不遇》更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遇与错过,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了自然的宁静与个体的孤独。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人生态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研究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