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郑先辈谢秩闲居寓书所怀》
时间: 2025-01-16 22:23:0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郑先辈谢秩闲居寓书所怀
作者: 刘得仁
西风日夜吹,万木共离披。
近甸新晴后,高人得意时。
暂闲心亦泰,论道面难欺。
把笔还诗债,将琴当酒资。
蓝衫悬竹桁,乌帽挂松枝。
名占文章重,官归谏宪迟。
生涯贫帝里,公议到台司。
室冷沾苔藓,门清绝路岐。
莫言邻白屋,即贺立丹墀。
岂虑尘埃久,云霄故有期。
白话文翻译:
西风日夜不停地吹,万树纷纷落叶。
在新晴的日子里,傍近田野,高人得意的时节。
心情暂时闲适,讨论道理时难以隐瞒。
写诗是我未了的债务,弹琴是我饮酒的费用。
蓝色的衣衫挂在竹架上,乌色的帽子悬在松树枝上。
名声在文章中占据重要地位,官职归还后谏议的时间推迟。
生活贫困在帝王的城里,公议传到台司的耳边。
室内寒冷沾染苔藓,门外的路岐清幽无比。
不要说邻居住在白屋,我却在丹墀上受到贺喜。
难道担心尘埃积久,云霄之间仍有期会。
注释:
- 西风:指秋天的风,象征萧瑟。
- 万木共离披:形容树木纷纷落叶,暗示季节变换。
- 近甸:靠近田野。
- 高人得意时:指那些有才能的人在得意时刻。
- 暂闲心亦泰:形容心情暂时放松,感到安宁。
- 把笔还诗债:写诗是对自我表达的责任。
- 蓝衫悬竹桁:蓝色的衣服挂在竹架上,描绘简朴的生活。
- 乌帽挂松枝:黑色的帽子悬在松树上,增添了生活的闲适感。
典故解析:
- “高人得意时”:可能指历史上有名的隐士或高士,如陶渊明。
- “云霄故有期”:暗示人生的际遇和机缘,强调对未来的期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得仁,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作品主要反映出士人的情怀和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诗人闲居之际,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热爱与对权位的淡然,反映了唐代士人对自由与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五言律诗的结构,整体气韵悠长,意境深远。诗的开头用“西风”描绘了萧瑟的秋季,给人一种苍凉的感觉。接着通过“万木共离披”展现了自然的变迁,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变化。
诗中“近甸新晴后,高人得意时”则引入了人和自然的关系,表现出一种对高人、隐士的钦佩与向往。诗人暂时的“闲心”让他在哲理的讨论中感受到一种自由与真诚的交流。写诗与弹琴的结合,流露出诗人对艺术与生活的深刻理解。
后面的几句“名占文章重,官归谏宪迟”则反映出诗人对名利的淡泊和对官场的冷漠。生涯的贫困并没有让他心灰意冷,反而在“室冷沾苔藓,门清绝路岐”中展现出现实的宁静与自我反思。最后一句“岂虑尘埃久,云霄故有期”则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与信心,尽管尘世纷扰,心中仍有理想的追求。
整首诗在自然和人文之间找到了平衡,展现了一个理想的隐士生活与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风日夜吹,万木共离披:描绘秋风萧瑟,万树落叶,暗示时光流逝。
- 近甸新晴后,高人得意时:近田野的新晴天气,寓意理想生活的美好时光。
- 暂闲心亦泰,论道面难欺:心情放松,探讨道理时真诚无伪。
- 把笔还诗债,将琴当酒资:写诗是责任,弹琴则是放松的方式。
- 蓝衫悬竹桁,乌帽挂松枝:简单的生活情景,展现了诗人淡泊的态度。
- 名占文章重,官归谏宪迟:名声在文章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对官职不再在意。
- 生涯贫帝里,公议到台司:生活贫困,却有所期待。
- 室冷沾苔藓,门清绝路岐:室内寒冷而清静,表达诗人内心的宁静。
- 莫言邻白屋,即贺立丹墀:不必在意邻居的贫困,我的成就也值得祝贺。
- 岂虑尘埃久,云霄故有期:不必担心尘世的繁杂,未来总会有期会。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西风”象征秋天的凋零与人生的无常。
- 对仗:如“蓝衫悬竹桁,乌帽挂松枝”形成对称的美感。
- 拟人:将自然与心情结合,使情感更为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名利的淡泊,体现了唐代士人的理想追求和内心的宁静。
意象分析:
- 西风:象征秋天、凋零与人生的无常。
- 蓝衫、乌帽:代表诗人的简朴与清雅,体现闲适的生活态度。
- 苔藓:象征寒冷与静谧,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西风”象征什么?
A. 春天
B. 秋天
C. 冬天
D. 夏天 -
诗人对名利的态度是?
A. 渴望
B. 淡泊
C. 不屑
D. 追求 -
“室冷沾苔藓,门清绝路岐”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A. 繁华
B. 寂静
C. 热闹
D. 忧伤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归园田居》:陶渊明的隐逸之作,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静夜思》:李白的作品,描绘孤独与思乡的情感。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津》与《和郑先辈谢秩闲居寓书所怀》:两首诗均表现对宁静生活的追求,但李白更加强调孤独感,而刘得仁则融入了对理想的追求与淡泊的人生态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