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黄花慢 越山菊会》
时间: 2025-01-04 12:57: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惜黄花慢 越山菊会
作者: 陈永正
泪睫莹秋。动赋情只在暮雨湖楼。
媚寒香浅,褪黄瘦减,一枝最好,欹袅钗头。
误人岂独伊眉妩,更难耐娇盼轻投。
思悠悠。倚阑傍水,都是温柔。
从之宛在中洲。怅旧期不信,蹇为谁留。
自怜娟丽,乱烟篱落,相将怨楚,乔木山丘。
霜痕待剪同心寄,恐飞浪犹阻行舟。
注远眸。雁行欲度南州。
白话文翻译
泪水在睫毛上闪烁,秋天的情感在暮雨中的湖楼里流动。
清冷的香气不再浓郁,黄花也因寒冷而渐渐枯萎,唯有一枝最为娇美,轻轻倾斜着如同钗头。
误人之心的不只是她的美貌,更难忍的是她那期待的眼神轻轻投来。
思绪绵绵,倚在栏杆旁边,水边的景致尽显温柔。
跟随她的身影仿佛在中洲游荡,怅然旧时的约定无法再信,究竟是为了谁留恋这里?
我怜惜她的娇美,烟雾弥漫的篱落中,心中怨恨着那高大的山丘。
霜痕待剪,想寄托同心的情意,唯恐飞浪仍然阻碍我的行舟。
注视远方,雁阵欲飞越南州。
注释
字词注释
- 泪睫:眼泪在睫毛上。
- 媚寒香浅:寒冷的香气变得淡薄。
- 褪黄瘦减:花瓣变黄,形状瘦减。
- 钗头:古代女子用来固定发髻的饰物。
- 怅旧期不信:对往日的约定感到失望。
- 霜痕:霜留下的痕迹,象征时光的流逝。
- 雁行:大雁成行飞过的样子。
典故解析
“雁行”象征着离别和思念,古诗中常用大雁迁徙来隐喻人间的离合与情感的缠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永正,现代诗人,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融入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色,注重情感的表达与意象的搭配。
创作背景
《惜黄花慢》创作于一个秋天的下午,诗人在湖楼中凝望着外面的景色,感受到秋天的冷意和情感的细腻变化,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鉴赏
《惜黄花慢》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情感,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惆怅。诗中开篇即以“泪睫莹秋”引入,浓厚的情感在秋天的背景下显得尤为深刻。诗人用“暮雨”来渲染氛围,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念。
“媚寒香浅,褪黄瘦减”描绘了秋天的凋零与冷清,仿佛在诉说着人的感情随着季节的变迁而逐渐消逝。接着,诗人用“误人岂独伊眉妩”表达了对美人的怜惜与无奈,情感的细腻程度令人动容。
随着诗的深入,诗人开始反思往日的约定与现实的无奈,“怅旧期不信,蹇为谁留”道出心中对旧情的惋惜与无奈。在“霜痕待剪同心寄”中,霜痕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心的冷漠,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更加显露无遗。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情感的交织,展现了秋天的凋零之美与人心的脆弱,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泪睫莹秋:开篇以泪水与秋天的结合,暗示情感的脆弱和深沉。
- 动赋情只在暮雨湖楼:情感的寄托在于特定的地方与时刻。
- 媚寒香浅,褪黄瘦减:自然界的变化映射内心的感受。
- 误人岂独伊眉妩:不仅是她的外貌动人,更是她的眼神令人难以抗拒。
- 思悠悠:思念的情感不断延续。
- 倚阑傍水:倚靠着栏杆,身边是流水,增添了诗意的柔情。
- 怅旧期不信:往日的约定已经不再可信。
- 霜痕待剪同心寄:时间的痕迹与心中情感的寄托相互交织。
- 雁行欲度南州:大雁的迁徙象征着离别与思念,展现了人心的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霜痕”比喻时间的流逝。
- 拟人:将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相结合,赋予情感以生命。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与痛苦的思念,折射出人生的无常与情感的脆弱,展现了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与对失去的哀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花:象征凋零与悲伤。
- 秋:代表收获与失去,寓意深远。
- 水:流动与柔情,象征思念。
- 雁:迁徙与离别,承载着思念的重量。
- 霜:象征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泪睫”是指什么?
A. 眼泪在眼中
B. 眼泪在睫毛上
C. 眼泪流淌
D. 眼泪干涸 -
“媚寒香浅”中的“寒香”指的是什么?
A. 温暖的香气
B. 清冷而淡薄的香气
C. 迷人的香气
D. 甜美的香气 -
诗中“怅旧期不信”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往日约定的失望
C. 对美好的向往
D. 对现实的接受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尤其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诗作,体现了类似的情感。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往日时光的怀念与伤感。
诗词对比
与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对比,前者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而后者则展现了豪情壮志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两者在情感的表现上各有千秋,但都蕴含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对失去的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