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伯遗像》

时间: 2024-12-29 03:17:13

方袍綦履步从容,高颡笼巾半覆钟。

千古真知听话虐,百年遗像见犹龙。

夜来衣钵今何在,画理须眉亦似侬。

更道先生长不减,那能食粟度春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新建伯遗像
作者: 徐渭 〔明代〕

方袍綦履步从容,高颡笼巾半覆钟。
千古真知听话虐,百年遗像见犹龙。
夜来衣钵今何在,画理须眉亦似侬。
更道先生长不减,那能食粟度春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身穿方袍、穿着綦履、步态从容的人,他的高颅和笼巾半遮住了他的面容。古往今来的真知灼见,听话的人往往受到虐待,而百年留下的遗像仍如龙般雄伟。夜里,他的衣钵如今在哪里呢?画中须眉的形象似乎正像我自己。人们还说这位先生的风采始终不减,那又怎能只靠吃粟度过春风呢?

注释

  • 方袍:一种古代男子的长袍。
  • 綦履:古代的一种鞋子,通常是黑色的。
  • 高颡:形容人的头颅高耸,给人以威严的印象。
  • 笼巾:一种头巾,通常用于遮挡头发。
  • 千古真知:指古往今来的智慧。
  • 衣钵:比喻传承的道理或事业。
  • 须眉:指须发,通常用来形容男性的形象。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徐渭(1521年-1593年),字文长,号青藤,晚号徐文长,明代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他的诗歌风格豪放、奔放,常常表达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感慨。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诗人通过对伯遗像的描绘,表达了对古代贤人的敬仰和对现实中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新建伯遗像》是一首通过描绘人物形象,传达深厚情感的诗作。诗中描绘的伯遗形象,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的再现,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诗的开头通过方袍綦履的描述,展示了伯遗的从容和风度,给人一种尊贵、庄重的感觉。接下来的“千古真知听话虐”,则引出了对历史智慧的思考,作者认为真知灼见往往不被重视,反而遭受折磨,这一观点引发了对人性和历史的深刻反思。

在诗的后半部分,徐渭通过“夜来衣钵今何在”的自问,表达了对传承的关注和对自身存在的怀疑,似乎在问:当今的我们是否还能够继承古人的智慧和风范?最后一句“那能食粟度春风”,则进一步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困境和对理想的追求,表达了对价值与理想的执着。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徐渭对历史、人生的哲理思索。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方袍綦履步从容”:描绘伯遗的外貌和气质,方袍与綦履象征着古代士人的风度。
    • “高颡笼巾半覆钟”:高颅姿态显得威严,笼巾半遮面庞,暗示了身份的神秘。
    • “千古真知听话虐”:历史的智慧往往被忽视,反映出对真知的珍视与对人性的思考。
    • “百年遗像见犹龙”:遗像依然显赫,如龙般雄伟,表达对伟大人物的敬仰。
    • “夜来衣钵今何在”:自问传承的意义,表达对古人智慧的追寻与思考。
    • “画理须眉亦似侬”:画中形象与自身相似,暗示对自我的反思与认同。
    • “更道先生长不减”:人们仍然认为他风采不减,传达出对理想的追求。
    • “那能食粟度春风”:质疑仅靠微薄的生活方式是否足以维持理想与尊严。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伯遗比作龙,象征着高贵与卓然不群。
    • 对仗:整首诗均运用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反问引发读者的思考,增强了诗的哲理性。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伯遗的形象,反映了对历史智慧的思考、对自我存在的追问以及对理想与价值的追求。

意象分析

  • 方袍与綦履:象征古代士人的风骨与气质。
  • 高颡与笼巾:体现出身份的威严与神秘感。
  • :象征着伟大、尊贵与永恒的智慧。
  • 衣钵:传承与责任的象征。
  • 春风:隐喻生活中的理想与希望。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方袍綦履”指代了什么? A. 现代服装
      B. 古代士人的服饰
      C. 农民的服饰
      D. 武士的盔甲
    2. “夜来衣钵今何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金钱的渴求
      B. 对古人智慧的追寻
      C. 对名利的无所谓
      D. 对生活的安逸
    3. 诗中“那能食粟度春风”表达了什么样的态度? A. 对生活的满足
      B. 对理想的追求与坚持
      C. 对现实的妥协
      D. 对未来的乐观

答案: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 诗词对比

    • 《登高》:同样表现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哲思,但更加直接和悲壮。
    • 《春江花月夜》:通过自然与人情的结合,展现了对理想与美的追求,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徐渭诗文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