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罗浮》

时间: 2025-01-17 09:23:03

独携筇杖入罗浮,四百名峰今始游。

鲍靓葛洪如有待,洞云岩月似相留。

一封茅屋梅花古,半址松坛药灶秋。

谁谓铁桥人不到,我将双袖挹飕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独携筇杖入罗浮,
四百名峰今始游。
鲍靓葛洪如有待,
洞云岩月似相留。
一封茅屋梅花古,
半址松坛药灶秋。
谁谓铁桥人不到,我将双袖挹飕飗。

白话文翻译

我独自带着竹杖进入罗浮山,
四百座名峰今天才开始游览。
鲍靓和葛洪仿佛在这里等待,
洞中的云、岩上的月亮似乎在留住我。
一封古老的茅屋里梅花依旧盛开,
半座松坛上药灶飘散着秋天的气息。
谁说铁桥上的人无法到达这里?
我将双袖轻轻拂动,任风飘扬。

注释

字词注释

  • 筇杖:竹杖,古代游山时常用的工具。
  • 罗浮:指罗浮山,位于今广东省,是道教名山之一。
  • 鲍靓、葛洪:古代道士,鲍靓是南朝梁的著名道士,葛洪是东晋时期的道教名士,二人均以修道著称。
  • 洞云岩月:指山中洞穴的云雾与岩石上的月光,形象生动。
  • 梅花古:指古老的梅花,象征着坚韧与高洁。
  • 松坛药灶:指道士炼丹的地方,充满道教文化。
  • 铁桥:象征着通往山外的路,暗示人们不容易到达此地。
  • 挹飕飗:形容轻拂衣袖,任风飘动,表现诗人的潇洒与自在。

典故解析

  • 鲍靓、葛洪:两位历史人物,象征着道教修道者的精神追求与隐逸生活。
  • 茅屋梅花松坛药灶:道教文化中对自然与内心修养的追求,反映了隐士生活的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梁可澜(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以诗词见长,作品多描写山水风光,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作者游历罗浮山时,以表达他对道教文化及自然景色的感悟与赞美。罗浮山作为道教名山,吸引了许多修道者和文人墨客,诗人借此表达自我归隐的情怀。

诗歌鉴赏

《游罗浮》是一首描写自然山水的古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在游历罗浮山时的所见所感。全诗以“独携筇杖”开篇,展现了诗人独自踏上旅途的情景,仿佛带着一种孤独而自由的心境。四百名峰的描绘,既让人感受到山的巍峨壮丽,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向往。

诗中提到的鲍靓与葛洪,是两位历史上著名的道教人物,诗人以他们作为隐喻,表达了对道教精神的向往与对隐居生活的憧憬。接下来“洞云岩月似相留”,则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的深厚联系,云雾与月光的交融仿佛在呼唤着他继续留在此地。

后四句描绘了古茅屋中的梅花和松坛上秋天的气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幽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珍惜。最后一句“我将双袖挹飕飗”,则是诗人以袖拂风的动作,象征着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展现出一种洒脱与自得的气度。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情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道教文化及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明代文人对山水的热爱与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独携筇杖入罗浮:诗人独自携带竹杖,意指游历之旅的开始,展现了孤独与自由的情感。
  • 四百名峰今始游:四百座名峰象征着壮观的自然景色,表示诗人初次游历,感到新奇与激动。
  • 鲍靓葛洪如有待:提到古代道士,暗示诗人对道教文化的向往,仿佛在等待与他们的相遇。
  • 洞云岩月似相留:通过云与月的描绘,展现出自然的灵动与诗人的心灵共鸣。
  • 一封茅屋梅花古:古老的茅屋和梅花,象征着岁月的积淀与自然的美好。
  • 半址松坛药灶秋:松坛与药灶的描写,体现了道教的修炼与隐逸生活的理想。
  • 谁谓铁桥人不到:质疑他人对山外人到达的看法,表现出诗人的坚定与自信。
  • 我将双袖挹飕飗:表达诗人对自然自由的向往,展现洒脱的个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鲍靓和葛洪比作等待的存在,增强了诗意。
  • 拟人:云与月似乎在呼唤,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诗结构严谨,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道教文化的向往以及对自由隐逸生活的追求,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筇杖:象征游历与探险。
  • 名峰:代表壮丽的自然景观。
  • 梅花:象征坚韧与高洁。
  • 松坛:道教文化的象征,代表隐士生活。
  • 云月:自然的灵动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两位道士是谁?
    A. 李白和杜甫
    B. 鲍靓和葛洪
    C. 王维和白居易

  2.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战争与和平
    B. 自然与隐逸生活
    C. 爱情与离别

  3. “我将双袖挹飕飗”中的“挹”字表示什么意思?
    A. 抓住
    B. 拂动
    C. 放下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望庐山瀑布》 - 李白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韩愈

诗词对比

  • 《登高》: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更多表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 《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情感奔放,与《游罗浮》在描写风格上有相似之处,但主题更侧重于壮观的自然。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明代诗人传》
  • 《道教文化与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