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罗国娑般檀寺述志》

时间: 2025-01-17 09:49:58

不虑菩提远,焉将鹿苑遥。

祇愁悬路险,非意业风飘。

八塔难诚见,参著经劫烧。

何其人愿满,目睹在今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摩诃罗国娑般檀寺述志
作者:慧超 〔唐代〕

不虑菩提远,焉将鹿苑遥。
祇愁悬路险,非意业风飘。
八塔难诚见,参著经劫烧。
何其人愿满,目睹在今朝。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修行的思考和对佛法的渴求。作者不担心获得菩提的道路遥远,更不在意鹿苑(释迦牟尼成道之地)是否遥远。他所愁苦的是前行的路途艰险,心中所想却如同风中漂浮,难以把握。即使八座佛塔难以真切相见,自己也经历了无数的劫难与烧灼。然而,今日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眼前的景象让我感到心满意足。

注释:

  • 菩提:指觉悟、智慧,信仰的最高境界。
  • 鹿苑:指鹿野苑,释迦牟尼成道后讲法的地方。
  • 祇愁:只忧虑,特指心中的担忧。
  • 悬路险:形容修行之路艰难险阻。
  • 八塔:指佛教的八个重要圣地或佛塔,象征着修行的目标。
  • 经劫烧:经历了无数劫难和考验。
  • 愿满:愿望实现,心灵满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慧超,唐代僧人,信奉佛教,以其深邃的佛理和精炼的诗作而著称。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佛法的追求和对人世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慧超对修行道路的思索之际,反映出唐代社会对佛教的重视以及诗人对内心修养的追求。

诗歌鉴赏:

《摩诃罗国娑般檀寺述志》是一首反映诗人内心追求与现实艰辛的诗作。诗的开头以“不虑菩提远,焉将鹿苑遥”两句,直接表达了对觉悟与理想的追求,但随即转入对修行道路的困惑与不安。作者以“祇愁悬路险”来说明修行路途的艰难,给人一种急切的心情,仿佛在诉说着修行者心中的焦虑和无奈。

接下来的“八塔难诚见”则是对理想目标的渴望与无奈,尽管心中有着强烈的信仰与追求,但现实的艰难让人感到无比沉重。最后一句“何其人愿满,目睹在今朝”则带来一种希望的光亮,表明在经历了无数磨难之后,终于得以一见心中所愿,不禁让人感到一种释然和满足。

整首诗在语言上简洁而有力,情感深邃而真实,体现了作者对佛教深刻的理解与体验,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精神追求的重视。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不虑菩提远,焉将鹿苑遥”:表达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 “祇愁悬路险,非意业风飘”:表现出修行路途的艰辛与不易。
    • “八塔难诚见,参著经劫烧”:象征着对佛教圣地的渴望以及历经磨难的心路历程。
    • “何其人愿满,目睹在今朝”:最终实现愿望,内心感到满足。
  • 修辞手法:使用了对比、象征等手法,通过“菩提”与“悬路”的对比,强调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通过对修行艰难的描绘,表达了追求精神境界的执着与渴望,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不放弃信仰的坚定信念。

意象分析:

  • 菩提:象征着智慧与觉悟。
  • 鹿苑:代表着理想的实现与佛教的真谛。
  • 八塔:象征着追求的目标与精神寄托。
  • 悬路:暗喻修行的艰难与不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菩提”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觉悟、智慧
    • C. 佛教的宗教仪式
  2. 诗人对修行道路的态度是:

    • A. 轻松愉快
    • B. 担忧艰难
    • C. 毫不在意
  3. “何其人愿满”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失望
    • B. 满足
    • C. 疲惫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杜甫的《登高》同样表达了诗人在艰难环境下的思考与情感,但更侧重于对社会现状的观察与无奈。慧超的诗则专注于个人的修行与内心的追求,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代诗人慧超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佛教文化与唐诗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