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潭精舍月夜偶成》

时间: 2025-01-17 10:45:26

茅屋三间一坞云,此窝真是足养吾神。

不知逐鹿断蛇手,但见落花啼鸟春。

石几梅瓶添水活,地炉茶鼎煮泉新。

古今天地何穷尽,愧我其间作散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潭精舍月夜偶成
作者:方逢振 〔宋代〕
茅屋三间一坞云,此窝真是足养吾神。
不知逐鹿断蛇手,但见落花啼鸟春。
石几梅瓶添水活,地炉茶鼎煮泉新。
古今天地何穷尽,愧我其间作散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简朴的茅屋,坐落在云雾缭绕的山坳中,作者觉得这里是滋养自己心灵的理想之所。虽然不知世间纷扰,如同猎手追逐猎物,但周围却只见春天里落花和啼鸣的鸟儿。诗人用石桌和梅瓶来添置水景,地炉与茶鼎则煮着新鲜的泉水。古往今来,天地的辽阔无边无际,惟有我在此地却只能做个闲散之人,感到一丝羞愧。

注释

  • 茅屋:用茅草搭建的简陋房屋,象征隐逸生活。
  • 坞云:山坳中的云雾,形容环境幽静。
  • 逐鹿:追逐鹿群,隐喻世俗的竞争与追求。
  • 落花啼鸟春:春天的自然景象,象征宁静与美好。
  • 梅瓶:文人雅士常用的花瓶,象征文人情趣。
  • 地炉茶鼎:用来煮茶的器具,表现生活的淡泊与清新。
  • 散人:指闲散不拘束的隐士,反映作者的志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方逢振,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见长,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方逢振隐居之时,表达了他对简朴生活的追求,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功名的超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个悠然自得的隐士生活图景,具有鲜明的自然主义色彩。开篇通过对茅屋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一片宁静。诗中反复出现的自然意象,如“落花”“啼鸟”,不仅展示了春天的生机,也隐喻着诗人对世俗纷扰的逃避。

中间几句通过石几、梅瓶、地炉、茶鼎等细节,描绘出诗人自得其乐的生活场景,体现出一种远离尘嚣的理想境界。同时,诗人对古今天地的思考,展现了他对人生的哲学思考,虽感到羞愧,但更多是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反省,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精神追求。

整首诗在清新雅致的意境中,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内心平和的渴望,展现出了宋代文人特有的情怀与风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茅屋三间一坞云:简单的茅草房屋,坐落在云雾缭绕的山坳中,表现出隐士的清幽生活。
  • 此窝真是足养吾神:这里是滋养自己灵魂的理想之地,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满意。
  • 不知逐鹿断蛇手:不关心世间的竞争与争斗,强调对世俗事务的超脱。
  • 但见落花啼鸟春:只见春天的自然美景,体现诗人的闲适与恬淡。
  • 石几梅瓶添水活:用石桌和梅瓶装点生活,表现出文人情趣。
  • 地炉茶鼎煮泉新:用地炉和茶鼎煮茶,体现出生活的清新与雅致。
  • 古今天地何穷尽:对古今无尽的思考,表现出哲学的深度。
  • 愧我其间作散人:感到羞愧自己只是一个闲散之人,反映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此窝真是足养吾神”,将环境比作滋养精神的地方。
  • 对仗:如“石几梅瓶”“地炉茶鼎”,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的超脱,展示了文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内心平和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茅屋:象征简朴与隐逸。
  • 坞云:代表自然的幽静。
  • 落花啼鸟:春天的美好象征,体现生命的活力。
  • 石几梅瓶:文人情趣的象征,表现生活的雅致。
  • 茶鼎:象征清新、淡泊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茅屋三间”描绘了怎样的环境?
    A. 繁华城市
    B. 简陋的乡村
    C. 幽静的山坳
    D. 热闹的集市

  2. “不知逐鹿断蛇手”中的“逐鹿”比喻什么?
    A. 自然
    B. 竞争
    C. 追求
    D. 生活

  3. 诗人用什么来表现自己对自然的热爱?
    A. 茅屋
    B. 石几
    C. 地炉
    D. 所有以上

答案

  1. C
  2. B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王维):同样描写隐士生活与自然的诗作。
  • 《静夜思》(李白):反映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内心的宁静。

诗词对比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同样描写春天的自然景象,但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
  • 《山居秋暝》(王维):描绘山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风格上与方逢振的《风潭精舍月夜偶成》相似,均表现出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精华》
  • 《隐逸文化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