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陆拾遗题谏院松》

时间: 2025-01-06 15:04:16

落落孤松何处寻,月华西畔结根深。

晓含仙掌三清露,晚上宫墙百雉阴。

野鹤不归应有怨,白云高去太无心。

碧岩秋涧休相望,捧日元须在禁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陆拾遗题谏院松》 作者: 吴融 〔唐代〕

落落孤松何处寻,月华西畔结根深。
晓含仙掌三清露,晚上宫墙百雉阴。
野鹤不归应有怨,白云高去太无心。
碧岩秋涧休相望,捧日元须在禁林。

白话文翻译:

这棵孤独的松树在哪里寻找呢?月光洒在西边,它的根扎得很深。
清晨时树上沾满了三清的露珠,晚上在宫墙的阴影下显得格外幽静。
野鹤不再归来,心中必然有些怨恨,而那高高的白云似乎也太过无情。
在碧岩的秋涧中不必再相望,捧着太阳的希望,还是要在禁林之中。

注释:

字词注释:

  • 落落:形容孤独或高大的样子。
  • 孤松:指独自生长的松树,象征孤傲。
  • 月华:月光。
  • 三清:道教中的三位神仙,指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灵宝天尊。
  • 百雉阴:宫墙的阴影,雉是古代一种鸟,象征美好。
  • 野鹤:指野外的仙鹤,象征自由和超脱。
  • 碧岩秋涧:指秋天的山涧,水流清澈。
  • 禁林:禁忌的森林,象征神秘和深邃。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三清”是道教的主要神仙,诗人通过提及道教元素来表达对自然和超凡境界的向往。
  • “月华西畔结根深”可以看作对孤独松树扎根的描绘,暗示在幽静的环境中生长的坚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融,唐代诗人,字子华,号少华,生于今浙江省,工诗善文,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作品常带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唐代,正值诗歌创作的高潮时期,诗人以松树为题材,表达了对孤独与自由的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中个体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孤松为中心,通过对松树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自由的渴望。首句“落落孤松何处寻”,直接引入了孤独的主题,松树在大自然中独自生长,使人感受到一种清冷的孤独感。接下来的描写则通过月光和清晨的露珠,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意境,仿佛在述说松树的坚韧与高洁。

“野鹤不归应有怨,白云高去太无心”两句则将个体的孤独情感推向更广泛的层面,表达了对自由的追求和对无情世事的感慨。诗人通过野鹤与白云的对比,隐喻自身的无奈与不满,似乎在问询:何时才能如鹤般自由翱翔?

结尾“碧岩秋涧休相望,捧日元须在禁林”,更是将孤独与渴望结合,表达了在幽深禁林中寻求光明的愿望。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生态度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落落孤松何处寻:寻觅那高耸的孤松,表现对孤独的感受。
  2. 月华西畔结根深:通过月光描绘松树的深根,象征坚韧。
  3. 晓含仙掌三清露:晨露如仙人之手,增添灵性。
  4. 晚上宫墙百雉阴:夜晚的阴影显得宁静而神秘。
  5. 野鹤不归应有怨:失去自由的野鹤,暗示诗人的心情。
  6. 白云高去太无心:白云的飘忽不定,象征无情与冷漠。
  7. 碧岩秋涧休相望:秋涧的孤独,表达对自由的向往。
  8. 捧日元须在禁林:在禁林中捧着阳光,象征希望与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以“孤松”比喻诗人的孤独。
  • 拟人:将野鹤与白云赋予情感,增强诗意。
  • 对仗:如“月华西畔”和“晚上宫墙”,增强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孤独的深刻思考,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人世无常的感慨,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松:象征孤独与坚韧。
  • 月华:代表清静与美好。
  • 仙掌:表达超然的境界。
  • 野鹤:象征自由与向往。
  • 白云:代表无情与变化。
  • 禁林:隐喻神秘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三清”指的是: A. 三位神仙
    B. 三种植物
    C. 三种动物
    答案:A

  2. “野鹤不归”暗示了诗人对什么的渴望? A. 自由
    B. 财富
    C. 名声
    答案:A

  3. “白云高去”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A. 自然美
    B. 人生无常
    C. 友情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吴融的《和陆拾遗题谏院松》与王维的《鹿柴》都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前者更侧重于孤独与渴望,后者则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两者在意境上各有千秋,展示了不同的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吴融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