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克逊》
时间: 2025-01-01 11:21: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人言西北边,有兽名为逊。性不喜兽斗,逡巡解其困。猎者知如此,设斗日驯近。相愁来解纷,阴遭此人刃。食肉寝其皮,似貉花文嫩。西州贵将吏,茵褥厚常寸。狒狒笑何悯,猩猩啼莫恨。此兽仁有礼,错莫身为殉。世有麒麟皮,为鞔复何问。
白话文翻译
人们说在西北边疆,有一种野兽名叫逊。它天性不喜欢与其他野兽争斗,总是徘徊着试图解除它们的困境。猎人知道这一点,便设计让它们在驯养的日子里接近。它们本意是来解决纷争的,却暗中遭到了人类的刀刃。人们吃它的肉,睡在它的皮上,那皮毛像貉一样花纹细腻。在西州,贵重的将吏们,他们的垫褥常常厚达一寸。狒狒的笑声何其悲悯,猩猩的啼哭何须怨恨。这种野兽既仁慈又有礼,却不幸地为此牺牲了自己。世间有麒麟皮,用来做垫子还有什么可问的呢?
注释
- 逊:诗中提到的野兽名。
- 逡巡:徘徊,犹豫不决。
- 阴遭此人刃:暗中遭到人类的刀刃。
- 貉:一种似狐的小兽,皮毛珍贵。
- 茵褥:垫褥。
- 狒狒笑何悯:狒狒的笑声显得悲悯。
- 猩猩啼莫恨:猩猩的啼哭不必怨恨。
- 麒麟皮:传说中的神兽麒麟的皮,象征高贵。
- 鞔:覆盖,这里指用作垫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汤显祖(1550-1616),明代著名戏曲家、文学家,代表作有《牡丹亭》等。他的作品多表现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矛盾。
创作背景:这首诗通过对一种名为“逊”的野兽的描述,隐喻了社会中善良却被利用和牺牲的现象。诗中通过对野兽的仁慈和最终的悲剧命运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不公和人性贪婪的批判。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逊”这一虚构野兽的描绘,展现了其仁慈而不喜争斗的特性,以及最终被人类利用和牺牲的悲剧。诗中“逡巡解其困”和“相愁来解纷”描绘了野兽的善良本性,而“阴遭此人刃”则揭示了人类的残忍和狡诈。后文通过对野兽皮毛的描述,进一步强化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贪婪和对生命的漠视。结尾的“世有麒麟皮,为鞔复何问”则是一种讽刺,暗示即使有高贵如麒麟的皮毛,也不过是人类用来满足私欲的工具。整首诗情感深沉,寓意深刻,是对人性贪婪和社会不公的深刻批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人言西北边,有兽名为逊:引出诗中主角,一种名为“逊”的野兽。
- 性不喜兽斗,逡巡解其困:描述野兽的性格,不喜欢争斗,总是试图解决问题。
- 猎者知如此,设斗日驯近:猎人利用野兽的善良本性,设计接近它。
- 相愁来解纷,阴遭此人刃:野兽本意是来解决纷争的,却遭到人类的暗算。
- 食肉寝其皮,似貉花文嫩:人类吃它的肉,用它的皮做垫子,皮毛细腻如貉。
- 西州贵将吏,茵褥厚常寸:西州的贵官们,他们的垫褥常常厚达一寸。
- 狒狒笑何悯,猩猩啼莫恨:狒狒的笑声显得悲悯,猩猩的啼哭不必怨恨。
- 此兽仁有礼,错莫身为殉:这种野兽既仁慈又有礼,却不幸地为此牺牲了自己。
- 世有麒麟皮,为鞔复何问:世间有麒麟皮,用来做垫子还有什么可问的呢?
修辞手法:
- 拟人:将野兽赋予人的性格和行为,如“性不喜兽斗”、“相愁来解纷”。
- 比喻:用“麒麟皮”比喻高贵但最终被利用的物品。
- 讽刺:结尾的“为鞔复何问”是对人类贪婪的讽刺。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逊”这一野兽的描绘,批判了人类的贪婪和对善良的利用,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