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未初度自述 其二》
时间: 2025-01-04 08:28: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丁未初秋月八日,吾今六十六年过。
风云自庆明时遇,岁月堪怜暮景多。
缑岭笙箫怀子晋,恒河津筏念弥陀。
尧天舜日知何有,白石南山浩浩歌。
白话文翻译
在丁未年初秋的八月,我如今已过了六十六个春秋。
风云际会自庆明朝的时光,而岁月已经让我感到怜惜,暮年的景象愈加凄凉。
缑岭的笙箫让我怀念起子晋,恒河的渡口让我想着弥陀。
尧天舜日的美好时光又何曾存在?只留下南山白石的浩荡歌声。
注释
- 丁未:农历的一个年份,指的是一个特定的年份。
- 缑岭:可能指代某个具体的地方,或象征着一种高雅的生活情趣。
- 子晋:古代名士,指的是晋国的名人,代表着文人雅士。
- 弥陀:指的是阿弥陀佛,象征着信仰与救赎。
- 尧天舜日:指的是古代贤明帝王的时代,象征着理想的政治状态。
- 白石南山:可能指代南山的自然景观,同时象征着一种理想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弘诲(约1540-1619),明代诗人,字景华,号白云,生于福建。其诗风清新雅致,常表露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王弘诲六十六岁之际,正值人生的晚年,感慨岁月流转,表达对往昔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开篇以“丁未初秋月八日”定位时间,展现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敏感。六十六年,似乎是人生的一个节点,既有对过去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忐忑。接下来的句子中,“风云自庆明时遇”则以历史的视角回顾了个人与时代的交汇,表明作者在历史洪流中的不屈与渺小。
诗中提及的“缑岭笙箫”和“恒河津筏”不仅是地理的描写,更是情感的寄托。缑岭的笙箫声让人想起曾经的文学交往与友谊,而恒河的渡口则引发对宗教信仰的思考,暗示着对人生超脱的渴望。最后两句以“尧天舜日”的历史典故,表达出对美好时代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反思,结尾“白石南山浩浩歌”则展现出一种豪放的气概,似乎在告诉读者,尽管生活有诸多不如意,仍需以乐观的态度面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丁未初秋月八日:明确时间,表明季节,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吾今六十六年过:感慨岁月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 风云自庆明时遇:回顾明代历史,感叹时局的变化。
- 岁月堪怜暮景多:对晚年生活的感慨,岁月如流,令人怜惜。
- 缑岭笙箫怀子晋:怀念友人,表达对美好往事的追忆。
- 恒河津筏念弥陀:引发对宗教的思考,表达内心的寄托与希望。
- 尧天舜日知何有:反思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 白石南山浩浩歌: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尽管有感慨,仍希望歌唱生命。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风云自庆明时遇,岁月堪怜暮景多”,形成鲜明的对比。
- 典故:运用历史典故增强诗的深度与厚度。
- 比喻:用自然景象来映射人生的哲理,表现出一种抽象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既有对往昔的怀念,又有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与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月:象征着成熟与收获,同时也暗示着衰退与结束。
- 笙箫:代表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寄托着对友谊的怀念。
- 恒河:象征着信仰与救赎,引发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 尧天舜日:代表理想的社会状态,反映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南山:自然的象征,暗示着一种超然的境界与心灵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王弘诲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尧天舜日”意味着什么?
- A. 理想的政治状态
- B. 一种自然现象
- C. 个人的成就
- D. 具体的历史事件
-
诗中的“缑岭笙箫”象征着:
- A. 战争
- B. 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
- C. 日常生活
- D. 乡愁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王之涣
诗词对比:
- 比较王弘诲的《丁未初度自述 其二》与杜甫的《春望》,两者均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但王弘诲更侧重于个人内心的感受,而杜甫则更关心社会的动荡与国家的前途。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王弘诲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