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崔中丞使君论李侍御萼登烂柯山宿石桥寺效小谢体》
时间: 2025-01-14 16:14: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崔中丞使君论李侍御萼登烂柯山宿石桥寺效小谢体
作者: 皎然 〔唐代〕
常爱谢公郡,幽期愿相从。
果回青骢臆,共蹑玄仙踪。
灵境若仿佛,烂柯思再逢。
飞梁丹霞接,古局苍苔封。
往想冥昧理,谁亲冰雪容。
蕙楼耸空界,莲宇开中峰。
昔化冲虚鹤,今藏护法龙。
云窥香树沓,月见色天重。
永夜寄岑寂,清言涤心胸。
盛游千年后,书在岩中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于谢公所居之地的热爱,以及与友人相约游玩的愿望。诗人回想着与友人一起骑马游玩的情景,追寻那玄妙的仙境。那灵秀的景象仿佛在眼前,再次想起在烂柯山的重逢。飞架的桥梁与绚烂的朝霞相连,古老的地方被苍苔覆盖。往昔的道理深邃而难以理解,谁又能亲近那冰雪般的美丽?蕙草楼高耸入云,莲花的殿宇在山峰之中绽放。昔日化为高空的仙鹤,如今化为守护法门的巨龙。云彩间隐约看到香树的影子,明月照耀下的天色更加深邃。漫漫长夜寄托着寂静,清晰的言语洗净了心灵。在千年之后的盛游中,诗句将铭刻在岩石与松树之间。
注释:
- 谢公:指谢安,东晋著名政治家,常被后人视为隐士。
- 青骢:青色的马。
- 玄仙踪:指神仙所走的道路。
- 灵境:灵秀的境地。
- 烂柯:典出《庐山谣》,传说中李白在烂柯山与神仙相逢。
- 飞梁:指高耸的桥梁。
- 蕙楼:指蕙草装饰的楼阁。
- 护法龙:指守护法门的龙,象征着佛教的守护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皎然是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奉和崔中丞使君论李侍御萼登烂柯山宿石桥寺效小谢体》是他的一首具有山水题材的诗作,展现了他对山水的热爱与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为了响应崔中丞的邀请,表达了诗人与友人游历山水的心情与向往。诗中提及的烂柯山,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地方,常引发文人墨客的游览与吟咏。
诗歌鉴赏:
这首诗融合了自然景观与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皎然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诗的开头通过对谢公郡的喜爱,直接表露出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希望与友人一起游玩的愿望。接下来的“果回青骢臆,共蹑玄仙踪”描绘了一幅骑马游玩的美好画面,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的意象丰富而细腻,飞梁与丹霞的结合,古局与苍苔的对比,既有景色的描绘,也有情感的渗透。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也在反映内心的追求与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尤其是“昔化冲虚鹤,今藏护法龙”一句,不仅展示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整首诗的结尾“盛游千年后,书在岩中松”则是对未来的展望和对历史的铭刻,展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永恒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常爱谢公郡,幽期愿相从。
- 表达对谢公郡的喜爱及与友人相约的愿望。
-
果回青骢臆,共蹑玄仙踪。
- 描绘与友人骑马游玩,追寻神仙之迹的情景。
-
灵境若仿佛,烂柯思再逢。
- 对于灵秀境地的回忆,期盼与友人再度相遇。
-
飞梁丹霞接,古局苍苔封。
- 描绘飞梁与朝霞相接的壮丽景色,古老的地方被苍苔覆盖。
-
往想冥昧理,谁亲冰雪容。
- 思考深奥的哲理,谁能真正理解那美丽的冰雪。
-
蕙楼耸空界,莲宇开中峰。
- 描绘高耸入云的蕙楼和莲花殿宇的美景。
-
昔化冲虚鹤,今藏护法龙。
- 表达时间流逝,昔日的仙鹤如今化为守护法门的龙。
-
云窥香树沓,月见色天重。
- 描绘云间香树的影子和明月下深邃的天色。
-
永夜寄岑寂,清言涤心胸。
- 在漫长的夜晚寄托着寂静,清晰的言语洗净了内心的烦恼。
-
盛游千年后,书在岩中松。
- 展望未来,诗句将铭刻在岩石与松树之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飞梁丹霞接”,用飞梁与丹霞比喻美丽的景色。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如“云窥香树沓”,赋予云彩以观察的能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以及对友人情谊的珍视。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观,诗人寄托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示了一种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永恒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骢:象征着自由与活力。
- 灵境:代表了理想中的美好境地。
- 烂柯:象征着人与神仙的相遇,代表着理想与现实的交错。
- 蕙楼、莲宇:象征着高雅与清纯。
- 护法龙:象征着守护与力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皎然
C. 白居易
D. 杜甫 -
“往想冥昧理”中的“冥昧”是什么意思?
A. 清晰
B. 深奥
C. 明亮
D. 浅显 -
诗中提到的“青骢”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一种马
C. 一种山
D. 一种水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庐山谣》与皎然的这首诗都描绘了山水之美,但李白更注重个人情感的宣泄,而皎然则在描绘自然美的同时融入了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楚辞》对比解析
- 相关唐代诗人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