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罗敷媚 其二 夜雨
作者: 胡怀琛
芭蕉叶上宵来雨,已算凄清。
不彀凄清。添个寒蛩抵死鸣。
纸窗竹簟人无睡,坐到天明。
听到天明。愁与秋潮一样平。
白话文翻译:
夜晚的雨滴在芭蕉叶上落下,已经算得上凄清的景象。
不过这凄清的感觉还不够,又添了寒蛩(蟋蟀)的鸣叫,令人心烦意乱。
纸窗和竹席上,夜深人静,无人入睡,直坐到天明。
听着直到天明,心中的愁苦如同秋潮般汹涌而来,无法平息。
注释:
- 芭蕉:一种热带植物,常用来形容雨景。
- 凄清:形容景象清冷、凄凉。
- 寒蛩:寒冷的秋天里鸣叫的蟋蟀,象征孤独和悲凉。
- 纸窗竹簟:用纸做的窗户和竹子编成的席子,常见于古代的居所。
- 天明:天亮,黎明时分。
典故解析:
“寒蛩”一词在古诗中常用来表现孤寂与忧愁,古人常在秋天的夜晚听到蟋蟀的鸣叫,生发出对人事的感慨,暗含了对时光流逝的惆怅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胡怀琛,近代诗人,生于清末,曾参加辛亥革命,致力于文学创作,风格多样,擅长咏物抒情。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一个静谧的夜晚,雨声与蟋蟀的鸣叫交织,诗人感受到深沉的孤寂与忧愁,反映了社会动荡时期人们内心的惶恐与无奈。
诗歌鉴赏:
《罗敷媚 其二 夜雨》是胡怀琛的代表作之一,整首诗通过描绘夜雨与蟋蟀的鸣叫,传达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孤寂与忧愁。开篇以“芭蕉叶上宵来雨”引入,雨声与芭蕉的映衬,营造了一个清冷的氛围。接着,通过对“寒蛩”的描写,诗人以生动的意象进一步加深了凄清的感觉,反映出秋夜的静谧带来的深沉烦恼。
“纸窗竹簟人无睡,坐到天明”一联,强调了孤独的状态,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无眠,时光流逝而无所依托,令人感到无比压抑。最终,诗人将内心的愁苦与秋潮相比,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情感的汹涌与无奈。
整首诗以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表现了在无尽的夜雨中,孤独与忧愁交织的复杂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芭蕉叶上宵来雨”:描绘了夜晚雨滴落在芭蕉叶上的情景,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
- “已算凄清。不彀凄清”:强调了雨的凄清感,却又暗示这种凄清还不够。
- “添个寒蛩抵死鸣”:寒蛩的鸣叫使得夜晚更加孤寂,令心情更加沉重。
- “纸窗竹簟人无睡,坐到天明”:描绘了诗人因忧愁而无法入睡的状态,直至黎明。
- “愁与秋潮一样平”:将愁苦比作秋潮,表达了愁苦的深沉与无尽。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愁苦比作秋潮,形象生动。
- 拟人:夜雨与寒蛩赋予情感,增加了作品的情感深度。
- 对仗:如“纸窗竹簟”与“坐到天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夜雨与蟋蟀的鸣叫,表现了孤独与忧愁,传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具有深刻的抒情意味。
意象分析:
- 芭蕉:象征雨夜的清冷与清寂。
- 寒蛩:象征孤独、无奈与忧愁。
- 纸窗竹簟:代表诗人孤独的居所,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压抑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寒蛩”指的是什么?
- A. 蟋蟀
- B. 蝉
- C. 青蛙
-
诗人为何整夜无法入睡?
- A. 被雨声吵醒
- B. 愁苦所困
- C. 忘记时间
-
诗中“愁与秋潮一样平”比喻的是:
- A. 愁苦的深沉与无尽
- B. 秋天的景象
- C. 心情的变化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比较《夜雨寄北》与《罗敷媚 其二 夜雨》,两者都通过夜晚雨声表现孤独,但《夜雨寄北》更为直接地表达思念之情,而《罗敷媚》则更多地呈现内心的忧愁与无奈。
参考资料:
- 《古典诗词鉴赏》
- 《近现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