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应曲 其一 蟋蟀》

时间: 2025-01-10 19:15:11

蟋蟀,蟋蟀。

啼向兰闺声急。

泰娘初解离情,悄拥鸾衾梦惊。

惊梦,惊梦。

斜月压帘霜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转应曲 其一 蟋蟀
作者: 吴绮 〔清代〕

蟋蟀,蟋蟀。
啼向兰闺声急。
泰娘初解离情,
悄拥鸾衾梦惊。
惊梦,惊梦。
斜月压帘霜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蟋蟀在急促地鸣叫,声音传入了兰闺。我听到它的啼叫,心中感到离别的情感初次涌现,悄悄地在鸾衾中入梦,却被惊醒了。惊醒在梦中,惊醒在梦中,斜月的光辉压在窗帘上,霜重得让人感到寒冷。


注释

  • 蟋蟀:指一种昆虫,鸣声清脆,常在秋季鸣叫,象征思乡或离别的情绪。
  • 兰闺:指女子的闺房,兰花香气缭绕,表示温柔和优雅的环境。
  • 泰娘:指的是年长的女性,可能是指母亲或长辈,表现出对离别的感叹。
  • 鸾衾:鸾是传说中的一种神鸟,衾指被子,象征温暖的梦境。
  • 斜月:表示夜晚的月光,给人以清冷的感觉。
  • 霜重:形容夜晚寒冷,霜降成重,暗示心中的孤寂与忧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绮,清代女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清丽的诗风著称。她的作品往往展现女性的思维和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期待与现实的矛盾。

创作背景
《转应曲》系列诗作多以虫鸣等自然声响引入诗人的情感世界,表现了她对离别、思念等复杂情感的细腻描摹。此诗可能是在夜深人静时,因听到蟋蟀的鸣叫而引发的思绪,体现了人对自然的敏感与对情感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转应曲 其一 蟋蟀》以蟋蟀的鸣叫为引子,构建了一幅秋夜的静谧画面。诗人通过对蟋蟀的描写,表现了离愁别绪,蟋蟀的声音似乎成了她内心情感的共鸣,令人感受到一种无法言说的孤独与思念。

整首诗的结构紧凑,虽然字数不多,但情感却极为丰沛。起句“蟋蟀,蟋蟀”以重复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注意,仿佛是诗人内心的呼喊。接下来的“啼向兰闺声急”,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深夜的女子闺房,声急的蟋蟀似乎在诉说着她内心的急切与不安。

“泰娘初解离情”,字句流露出对离别的感慨,表现出对亲情的依恋和对未来的迷惘。而“悄拥鸾衾梦惊”则是梦境与现实的交错,象征着内心的情感波动,既有温暖的梦境,又有被惊醒的惶恐。这种情感的对比使得整首诗更具层次感。

最后的“斜月压帘霜重”,在清冷的月光和沉重的霜气中,带给人一种悲凉的氛围,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寂与伤感。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情感的渲染,展现了女性内心的细腻与脆弱,在孤独中找寻温暖的愿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蟋蟀,蟋蟀:反复的呼唤,增加了情感的紧迫感。
  • 啼向兰闺声急:蟋蟀的鸣叫声透过夜晚,传入女子的闺房,表达了亲密却又遥远的情感。
  • 泰娘初解离情:提到母亲的存在,象征着对家庭和亲情的眷恋。
  • 悄拥鸾衾梦惊:在温暖的被窝中做梦,却被现实惊醒,显示了梦境与现实的无情反差。
  • 惊梦,惊梦:重复的“惊梦”强调了内心的恐惧与不安。
  • 斜月压帘霜重:描绘出清冷的夜景,寓意着孤独与思念。

修辞手法

  • 拟人:蟋蟀的鸣叫被赋予情感,让人感受到其与诗人心情的共鸣。
  • 对仗:如“悄拥鸾衾梦惊”中的“鸾衾”与“梦惊”,形成一种优雅的音韵美。
  • 意象:如“斜月”、“霜重”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冷清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蟋蟀的描写,表达了对离别的惆怅与孤独的思考,体现了细腻的女性情感和对生命中温暖瞬间的珍惜。即使在清冷的夜晚,梦中也有对温暖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蟋蟀:象征孤独与思念。
  • 兰闺:代表温柔的内心世界。
  • 月光与霜: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寒冷。

这些意象在古诗中常用以表达情感的细腻变化,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蟋蟀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亲情
    • B. 离愁
    • C. 寂寞
  2. “泰娘初解离情”中的“泰娘”指的是谁?

    • A. 朋友
    • B. 母亲
    • C. 爱人
  3. “斜月压帘霜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温暖
    • B. 寒冷与孤独
    • C. 喜悦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与孤独,但更加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摹,而吴绮的《转应曲》则通过自然的声音引入情感,更加突出环境与心理的互动。


参考资料

  • 《清代女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选》